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菊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品格.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菊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品格   [内容提要]在中国民族文化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文人们很早就把菊花纳入了审美视野,他们移情于物,将自己的生命理想和审美感受投射到菊花上,并从菊花形质兼美的特征中关照自身的精神品格,使得菊花逐渐成为了中国文人高洁情怀的象征。   [关键词]菊;中国文人;精神品格   [作者简介]程思义(1966―),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辜静波(1965―),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00)      菊花是原产于我国的著名草本花卉,它有着悠久的观赏与栽培历史。《周礼?秋官?司寇第五》有:“蝈氏掌去龟,焚牡?,以灰洒之则死。”这是有关于菊最早的文字记载,不过这里所注重的还只是菊花的实用价值。《尔雅?释草》云:“?,治蔷。”郭璞为之注曰:“今之秋华菊”。《尔雅?释草》中所说的?,在古代又被称为治蔷,郭璞的注则明确地指出?就是现在秋天开放的菊花。有关菊花的记录在先秦典籍中还有许多,如《吕氏春秋?季秋篇》:“鞠有黄华。”《礼记?月令》亦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菊花何以如此之早就得到了古代士人的广泛关注呢?这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多姿的形态、艳丽的色彩和淡雅怡人的清香,更在于它所具有的不畏严寒、迎风傲霜的品格。正是由于菊花的这些品格,使得历代文人逐渐从对它实用价值(如品食菊英以强身键体等)的关注,转向对它的审美品格的关照,并且不断把新的精神因素注入其中,使得菊花最终成为了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丰富人文精神,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文学意象。      一、高情远致、淡雅脱俗的人格自尊精神      “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明?高适《晚香轩》)菊花绽放于百花凋零、风霜瑟瑟之时,铁骨傲姿,高洁淡雅。古代文人在及物究理、艺物比德的文化传统影响下,常常把菊花作为君子高尚品德的象征。屈原是第一位把菊引入文学作品并赋予其美学价值的诗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离骚》当中,菊的审美品格得到了初步地显现,它与兰、??、荃、杜蘅、辛夷、木兰等众多香草一起,共同为我们烘托出一个品德高洁,绝不与黑暗、污浊的政治势力同流合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屈原作品当中,关于菊的意象并不多,还有一处出于《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作为春之使者的兰花,第一次在文人的笔下与秋菊联系在一起。它们以其共有的禀赋,被文人寄予了崇高的精神品质。   屈原之后,为菊注入新的精神生命力的是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南朝梁?钟嵘《诗品》)的陶渊明。怀抱着崇高的社会理想,但政治生活的黑暗,仕途的坎坷,使陶渊明终于选择了退隐的道路。魏晋之时隐居之风盛行,许多文人纷纷走上归隐之途,但陶渊明与他们有所不同,当其他文人把归隐这一清高的生活方式作为生存的一种手段时,陶渊明却在归隐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菊花对陶渊明来说有着特殊的精神价值,在洵阳柴桑的居所,秋日篱下的菊花始终伴随着孤独的诗人,分享着他归隐的快乐,同时也在寒霜到来之际以其铮铮傲骨支撑着诗人的精神守望。陶渊明写菊其实不多,一共只有六处,但由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被广为传诵,菊也就成为了陶渊明精神的化身。“细开宣避世,独立每含情,可道蓬蒿地,东篱万古名。”(明?李梦阳《菊花》)陶渊明赋予菊花高情远致、遗世独立的精神品格,得到了后世文人的广泛认同,这样,菊花作为一种超功利的文化意象,也就与隐士文化结下了千古不解之缘。      二、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的积极进取精神      避世独立的道家隐逸思想只是菊花精神品格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菊花又隐含了儒家文化中执着追求、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宋?朱淑真《黄华》)菊花自开至谢,花朵始终抱枝而不落,文人从菊花涉变不伤的审美特质中找到了他们坚守气节的现实依据,而文人的个人气节往往又是与社会现实与政治理想联系在一起,这样,由菊花的审美特质所显现出来的精神品格,就自然而然地延宕在道家与儒家两种对立的文化范畴中。   每当外强入侵、民族危难之时,儒家文化更能显现出它强势的一面。强烈的政治使命感促使了一批批文人挺身而出,他们把个人的气节与不屈的民族精神结合在一起,百折不饶,用自己孱弱的身躯筑起了一道道血肉长城,用以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土的完整。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史可法等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这类文人的典范,而在他们所留下的或多或少的作品中,我们又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菊花这一文学意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是高洁的,而菊花的高洁则更胜一筹,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险恶,理想和信念将与生命共存,甚至超越生命,成为

文档评论(0)

ma9828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