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外感发热.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 热 发热是临床上的一个常见症状,可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发热不仅指体温升高,而且还包括五心烦热等自觉症状在内。 根据发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 外 感 发 热 外感发热是由于外感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一、概 念 1、外感六淫(火热、外湿、暑邪) 2、感受疫毒(性猛烈、起病急、传变迅速) 二、病因病机 (二)病机 (一)病因 《瘟疫论》“疫者,感天地之厉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邪从口鼻而入。” “阳胜则热” (一)诊断 1、症状:主证、兼证 2、病史: 3、辅助检查: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1、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 2、壮热:持续高热,不恶寒,波动小 3、潮热:热势盛衰起伏有时,犹如潮汛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一日数次发作 四、辨 证 (一)辨证要点—热型 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 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解表退热 方药:银翘散 (二)辨证分型 1、表热证 症状:壮热,不恶寒,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 肺热者,咳喘胸痛,咯吐黄痰; 胃热者,面赤渴饮,口苦口臭; 腑热者,日晡热甚,腹胀便秘。 2、里热证--热在气分 治法与方药: 肺热证—清宣肺热,平喘止咳—麻杏石甘汤 胃热证—清热生津—白虎汤 腑热证—峻下热结—大承气汤 热入营血 症状:身热夜甚,心烦躁动,神昏谵语, 口干燥而不多饮,甚见出血症状, 舌红绛,脉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透热。 方药: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 症状: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口苦恶心, 苔薄脉弦。 治法:解表清里,透邪外出。 方药:小柴胡汤 3、半表半里证 五、护 理 (一)病情观察 (二)生活起居护理 (三)饮食护理 (四)给药护理 (五)情志护理 (六)症状护理 (七)健康指导 要点:辨别证型和早期发现危重症 1、证型辨别的要点是有无寒热及其程度 2、早期发现危重症,及时采取措施 (1)热盛伤津(原因、程度、纠正) (2)热极生风 (3)邪入心包 (4)热入血分 (一)病情观察 津液损伤的原因:● 邪热灼伤津液 ●用发散药过量,汗出过多 辨别津伤程度的方法: ●渴饮的程度 ●皮肤的光泽 ●口唇的燥润 ●小便的多少 纠正:补液生津 (二)生活起居护理 1、病室要求及安排 2、病人作息安排 (三)饮食护理 1、饮食原则 2、补充津液 3、热久伤阴者需要养阴 (四)给药护理 1、汤药服法 (1)表热证: (2)里热证: (3)热势高,变化迅速者: 2、注意点: 热服,稍加衣被,取遍身微汗。 频服法,2-3剂/日,次/4-6h 热退药停,不可多服 1、口腔护理 2、皮肤护理 3、保持大便通畅 4、降温护理 (五)症状护理 4、降温护理 (1)方法: 物理降温(擦浴、冷敷、灌肠) 药物降温(清开灵注射液、柴胡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复方柴胡滴鼻液) 穴位降温 针刺—主穴:大椎、曲池 刮痧—腋窝、肘窝 放血—十宣 19 擦浴:20%石膏煎液擦浴,适用于邪热入里之高热证。 冷敷:用冰袋装入冰块,置于头颈部、腋下、腹股沟处, 大热清退后停用。 灌肠:大黄枳实汤,适用于各种外感高热者; 清热灌肠汤,适用于卫分证、气分证、 卫气同病之高热者。 单味大黄30g或蕃泻叶30g 17 (2)注意点: 表热证,禁用物理降温法,防止引邪入里。

文档评论(0)

yigang09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