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张君犯罪心理的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 0 0 2 年 2 月 第 1 期 ( 总 第 6 2 期 )  河 南 公 安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F e b . , 2 0 0 2 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P u b l i c S e c u r i t y A c a d e m y N o . 1 反社会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 ——对张君犯罪心理的剖析 李玫瑾,屈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 北京100038) [摘  要]本文通过对张君犯罪心理的剖析指出,要特别注意一种由反社会的人格障碍导致的犯 罪现象。这种人格障碍引发的犯罪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是犯罪预防的重点对象。  [关键词]反社会人格;人格障碍;犯罪心理  [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33(2002)01-0056-04  随着张君犯罪团伙许多犯罪事实的被揭露,人们为如此残忍的犯罪者和如此嚣张的犯罪事实感 到震惊,尤其是对杀人不眨眼的首犯张君的心理路程深感困惑。张君案件再一次唤起社会对犯罪人 的关注,对人性的思考。  一、张君具有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  张君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他自己在法庭上说,一是贫穷,二是不服处罚产生的报复心理。有 媒体也曾报道:“城乡间的差异把他们推到了城市的边缘”。①然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归 因于外”的心理表现。  所谓“归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指人对自己的种种行为进行有意或无意的解释,寻找 理由或原因的过程。这一心理现象的规律是:绝大多数人在归因时,都倾向于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 行为归结于自身的原因,相反,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结于外部原因[1]。这种“归因于外” 的倾向在犯罪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进行解释时更为多见。  事实上,张君的这种归因纯属无本之木。因为生活于贫困之中的人很多,并非每个人都会像张 君那样滥杀无辜,甚至向自己的同伙、有恩于自己的老乡下黑手;也不会像张君那样从小学起就与 班上的许多同学打架;更不会像张君一样提着菜刀闯入自己看中的女孩家逼婚。社会中的许多人都 经历过贫困,并非每个人都像张君那样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翻脸无情。张君的许多行为绝不是“因为 贫困”所能解释的。  至于他说的“不服处罚产生的报复心理”更没有道理。事实上,是张君犯罪在先,法律惩罚在 后,法律并没有冤枉张君。况且他在广西杀自己的老乡、在云南杀两位女青年都不是报复“法律”, 而是为了“钱”,为了“找一个用枪杀人的手感”(张君原话)。  笔者并不反对“许多犯罪人是受社会不良影响走上犯罪道路”的结论,但是,张君犯罪的原因    [收稿日期]2001-08-10  [作者简介]李玫瑾,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屈明,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  ①《南方周末》2001 年 4 月 19 日第 1 版。  56 绝非如此简单。确切地说,“张君”案件是由反社会的人格障碍导致的犯罪现象。具体而言,这种人 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行为完全由冲动的欲望驱使,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 段、不顾后果,无情无义且妄自尊大。这种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危 害性,是社会犯罪预防的重点对象,也是刑事立法与刑事执法中要特别给予关注的问题。  由“反社会人格障碍”引发的犯罪并非什么新鲜话题。早在 19 世纪末,就有犯罪学家研究并详 细描述过这类犯罪人,他们将其称为“异常犯罪人”。翻开意大利犯罪学家加诺非诺的《犯罪学》(1885 年)便可看到相关的描述:“当你在近处观察他们时,你会怀疑他们是否有灵魂。他们留给你的印象 是如此麻木、颓丧和本性凶残……他们的道德麻木可以从他们当众描述犯罪时的厚颜无耻观察出来。 坦白的谋杀犯可以毫无顾忌地描述他们犯罪的最可怕细节,而对于他们使受害人家属蒙受的耻辱和 痛苦表现出十足的冷漠。没有什么会触动他们,也没有什么能使他们洗手不干。他们的特点之一是 无法抑制某种愿望,他们只能被愿望所驱使。当他们渴望什么东西时,什么事情也无法阻止他们。 凶狠、嫉妒、傲慢、敏感和过分的拘泥……虚荣永远是他们突出的标志,他们没有一丝悔恨的迹象。 然而,他们绝不是白痴。他们将会结婚、生儿育女,却在一个晴朗的早晨,突然地抛弃妻子和孩子, 令其全家和邻居迷惑不解地消失掉。他们不具有真正的悔恨,不惧怕刑罚,而是希望、盼望这种刑 罚。”①只要认真地读过犯罪学家对这类犯罪人的描述,你就会发现,眼下的张君与书中所描述的“异 常犯罪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何谓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障碍一般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有各种明显的不良表现,如逃学、打 架、偷

文档评论(0)

smash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