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细菌的耐药与对策 温州医学院育英儿童医院 呼吸科 罗运春 抗菌素的问世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疑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的重要里程碑。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相关的耐药机制,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耐药物,合理应用抗菌素,采用相应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有关问题做阐述。 一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作用机制: 细菌具有特定的细胞壁合成需要的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当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PBP结合后,PBP失去酶的活性,细胞壁合成受阻。最终细胞溶解、细胞死亡。 PBP按分子量不同可分为5种,每种又分若干类型,肺炎链球菌的PBP可分为PBP1A、PBP1B、PBP2A、PBP2X、PBP2B、PBP3、6个亚型;流感杆菌PBP可分为PBP1A、PBP1B、PBP2、PBP3A、PBP3B、PBP4及PBP5等7种亚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力决定于 1、? 与PBP亲和力的强弱 2、? 根据其对PBP及其亚型的作用特点 青霉素:对肺炎链球菌的PBP2B亲和性较强。 碳青酶烯类:作用于流感嗜血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作用点是PBP2和PBP3,主要作用于PBP2;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点是PBP1和PBP2。 四代头孢菌素:对肺炎链球菌的PBP2X,流感杆菌PBP3A及PBP3B有较强的亲和力。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特点:浓度依赖性、快速杀菌 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膜蛋白质的合成并改变膜结构的完整性。 1.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能量依赖性转运系统“I相转运”蛋白呈低亲和力结合; 2.与细菌胞膜连接的核蛋白体30S亚基的高亲和力位点结合不断集聚药物; (三)喹诺酮类 作用机制:抑制DNA拓扑异构酶而抑制DNA 的合成 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作用靶位是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G-菌中DNA促旋酶是喹诺酮类药的第一靶位。 DNA促旋酶通过暂时切断DNA双链,促进DNA超螺旋松解。喹诺酮类药物嵌入断裂DNA链中间,形成DNA、拓扑异构酶、喹诺酮类三者复合物,阻止DNA拓扑异构变化,妨碍细菌DNA复制,转录而杀菌。 (四)大环内脂类 作用机制: 通过与敏感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主要抑制肽酰基—TRNA由A位移向P位,抑制移位酶,阻碍肽链延长,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 二、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机制 1、? 细菌耐药的类型 天然或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通过染色体遗传基因DNA发生突变,细菌经突变后的变异株对抗生素耐药。 特点:突变率很低,耐药菌生长和分裂缓慢, 不占主要地位。 1、? 细菌耐药的类型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指细菌接触抗生素后产生的耐药性,发生的遗传基础是染色体外的DNA片段,即耐药质粒。 耐药基因可从一个质粒转移到另一个质粒,或从质粒到染色体或从染色体到噬菌体。 特点:耐药因子增多,易于传播,院内外流行,威胁严重。 2、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产生灭活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苷类钝化酶和氯霉素乙酸转移酶,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青霉素酶、G-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G-杆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Bush I型β-内酰胺酶。 ESBLs可水解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三代头孢菌素,但可被酶抑制剂所抑制。 1995年Bush等将β-内酰胺酶分为Ⅳ型: 第 I 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头孢菌素酶 第Ⅱ型为能被酶抑制剂抑制的β-内酰胺酶 第Ⅲ型为不被所有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的金属β-内酰胺酶 第Ⅳ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青霉素酶 Bush I型β-内酰胺酶为一诱导酶 特点: 1. 在无抗生素时产生极微量的β-内酰胺酶; 2.接触抗生素后可诱导产生大量的酶; 3.去除抗生素后产酶水平又可恢复。 4.由Amp C基因编码; 5.当Amp C基因突变后去阻遏表达,产生持续性高水平酶; 6.除碳青霉烯、四代头孢菌素外,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复方酶抑制剂可被其破坏。 BushⅡ型是由质粒介导产生的ESBLs,主要由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产生。ESBLs可将耐药质粒以转化、传导、整合、易位等方式传播给其他细菌。从而导致多种细菌产生耐药性。 2、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膜通透性的改变:包括改变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降低细菌细胞壁通透性和主动外排两种机制。 (1)阻止抗菌素进入细菌 (2)将抗生素快速泵出 (3)G+菌缺乏细菌外膜,不存在通透性下降耐药机制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