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ul. 2014/ No.4
现当代文学研究
都市视角下的鲁迅《野草》重释
张 娟
[摘 要] 《野草》是鲁迅研究的一个重镇,前人从不同角度对这部散文诗集做出不同意义向度
的阐发,但极少从都市角度认识。反观《野草》写作,和鲁迅的北京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其中的一部分
作品可以看到鲁迅作为“都市漫游者”对城市灰暗面的思考,对市民社会世态人情的揭露和城市发展
中物质至上的诙谐批判,另一部分偏重灵魂表达的作品则以现代性的思想、西方式的表现方式体现出
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关键词] 都市;鲁迅《野草》;重释
《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从出版至今,都是鲁迅研究中的重中之重,新时期以来,众多鲁迅研
究大家对《野草》做出了丰富而深刻的阐释。如张梦阳、王吉鹏等的《野草》研究史整理,李希凡、钱理
群、解志熙、李玉明、阎庆生等人的心理学分析,孙玉石、吴中杰、汪晖的哲学思辨,殷国明、孟瑞君等
的美学阐释,吴小美的《野草》中外文学比较,张闳、郑家建的诗学探讨等等。但迄今为止,几乎无人
从都市角度认识这本散文诗集。《野草》写作的1924 年到1927 年,北京已经是较为现代的城市,当
时鲁迅身在北京,不可避免地卷入都市进程中的种种人事纠纷。“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
① 1926 1927
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相对应的是 至 年间,鲁迅写作了《朝花夕
拾》,躲到故乡的回忆里去表达对都市的不满。作为对应,作于《朝花夕拾》前的《野草》实质是鲁迅
借用散文诗这种手段描述自己在北京的城市生活感受。
北京这个城市对鲁迅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12 年,鲁迅作为教育部成员随部北迁,一住 14
年,北京成为他在国内居留时间最长的一座城市。他在这里发出自己的第一声“呐喊”,随后又陷入
“彷徨”。《野草》写作已是他在北京居住的最后几年,在散文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北京城市生活
的观感与体验。
一、都市漫游者的思考
在研究波特莱尔的诗作时,本雅明认为波特莱尔充当了巴黎这座城市的游荡者:他漫步在巴黎
文学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210096。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 世纪中国研究”(11&ZD114)
阶段性成果。
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第 页。
① 1981 456
148
的拱廊街上,他收集都市人群在城市迷宫中转瞬即逝的意象,继而,本雅明把游荡者的概念引入其他
的城市文学研究中。在中国,最适合用都市漫游者概念研究的莫过于1930 年代的新感觉派作家,学
者李欧梵也在其《上海摩登》中用漫游者的概念来解析文学作品中的上海形象。用城市的眼光打量
《野草》,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在《野草》中同样有一个都市漫游者的形象,只不是,波特莱尔笔下是
“巴黎的忧郁”,而鲁迅的笔下则是“北京的苦闷”。鲁迅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观察着都市,在街道
漫步。正如本雅明所讲,文人、乞丐和妓女是街道上的三个经典形象。《野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
三类人群,最突出的就是文人和乞丐的形象。
正如新感觉派一样,“文人”往往就是行走着的作家本人。“城市的发展造就了新型的市民生活
书写者,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同时这些漫游于城市,迷失在自己思绪中的书写者也
①
以他们文字的力量传达着对城市的理解。” 《野草》中的文人正是行走着的鲁迅,他观察着、思考着,
在他的视角下,北京是个灰暗的城市。在京期间,鲁迅的情绪十分低沉,除了上班,终日抄古碑,读佛
经,整理古籍,北京给予他的也是灰暗、寂寞、阴沉,在《野草》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都市印象。《风筝》
开头“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
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就暗示了鲁迅对北京这个前现代的古城的悲观体认。在《求乞者》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