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转自: 专筑网 iarch.cn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
内容简介
托马斯教授是在现代主义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建筑师,早年有自己的事务
所,1969 年著有《系统建造》(Bauenmit Systemen)一书。他在慕尼黑工业技术大
学曾主持的建筑建构与设计教研组(Lehrstuhl Fuer Entwerfen und Baukonstruktion)
一直是系里高年纪的核心教学单位(托马斯教授的后任.便是现在国内读者较熟
悉的赫尔佐格教授Thomas Herzog) 。作为慕尼黑工大最受学生欢迎的建筑设计教
授之一,他在建筑设计教学中不仅指出学生的问题,还告诉他们问题的原因。在
他看来,设计工作的基点往往来源于朴实的动机和简单的原则. 对于基本问题
的全面认识才是构成我们正确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的前提。而作为教学工作则更
是如此。他强调在设计教育中,不是依靠学生的天才灵感或者为师者的老经
验.而是应当总结设计规律转化成为相应的设计观念和方法。
对教授来说.在中国的工作经历转化成了对中国的热爱。后来在德国见
面时,他对中国的关切之情常常溢于言表。在一个西方建筑专业教育工作者眼中,
中国见到的更多是问题和遗憾。正因为这种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转化而咸的关切和
忧虑, 以及对自己几十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促成了这一本书的写作。在华南理
工大学任教时写下的初稿,可以说是他的教学经验在中国现状触动下的结果。
1998 年重新整理出德文版,现在出中文版,应算是回归吧。
认识托马斯教授是在1994 年,教授退休后到我们系当客座教授。1996 年
教授专程带着我们几个教师在德国瑞士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建筑考察,参观了不
少在这本书中提到的例子。后来由国家公派留德,经教授介绍到了慕尼黑工业大
学建筑学系进修。期间对现代建筑思想进行了重新的补习,使我对设计的基本
概念有了重新的理解。而当我读到教授的书.结合起自己的体验,这本简单的
册子很让人触动。译这本书初稿时我还在慕尼黑.可以常常与教授对一些问题的
理解进行讨论,也更加深了对书的认识。我相信书中内容.也是读者们乐意去重
新熟悉和思考的。
建筑设计的思想在书中用简明的方式被表达,而简单的道理又包含了丰富
的内涵。如果我们带着问题.这会是一本充满应对思维的小册子,每一个章节都
可以引伸出丰富的专业内容。因为翻译的缘故我不知来回读了多少遍,但每次仍
有新的感慨和认识。这本书虽然是针对建筑学专业年轻学子和年轻建筑师的.但
对于资深建筑师来说,也何尝不是一服解毒剂。
本书目录
引言 9
建筑师是天生的吗? 10
这本书的由来 12
内和外--直接的转换 13
切割弯曲练习 14
从思考到表达
建立宏观的思维概念 15
认识历史 16
形式的逻辑
从立体派开始 19
通透性 20
关于通透性的一些原理 24
空缺和完整 25
角色的变换 29
直和曲-- 曲线和圆的环绕 32
割减和加插 34
对话 36
语汇 38
建筑用地的逻辑
风景的读本 40
在旧环境中的新建筑 46
墙,步级,斜坡和平台 49
结构的逻辑
建造方式和建筑结构 50
切割弯曲练习 53
三种基本结构方式 54
定向,非定向,集中 57
支承和被支承--支承结构的历史 6l
铰接节点或刚性节点 64
梁和承重 67
建筑材料,型材,技术 70
固定,密封和连接 76
预制建造系统 80
为什么一些概念没出现? 83
究竟应怎么做? 84
结语 85
照片来源 86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