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漫谈下法的应用.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漫谈阳明病 下法的临床应用; 结合阳明病谈谈:下法的临床应用。 阳明为传化之腑,宜通宜降,不通不降,则为阳明病,故仲景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其治疗原则:清、下二法。 下法应用有三法:攻下、润下、导下。 学其法,用其方。;一、攻下法(承气汤类) 1.调胃承气汤证 【原文】太阳病三曰,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提要: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胃实的证治 【原文】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9) 提要: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 (1)病机:内热津伤,胃肠燥热初结。 (2)辨证要点:发热、汗出、腹胀满按之痛,不大便,舌红苔黄燥。 (3)治则——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4)方药——调胃承气汤。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 方中不用枳、朴通利气机而用甘草,是调胃之义,胃调则诸气皆顺,故以承气命名。柯韵伯“此方专为燥屎而设,故芒硝分量多于大承气”。 徐灵胎“芒硝善解结热之邪,大承气用之,解已结之热邪,此汤用之,解将结之热邪,其能调胃,则全赖甘草也”。 王晋三“调胃承气者,以甘草缓大黄芒硝留中泄热,故调胃,非恶硝黄伤胃而用甘草也,泄尽胃中无形结热,而阴气亦得上承,故亦曰承气” ;2.小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侧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 提要:阳明多汗津伤致胃燥内实的证治。 释义: 阳明病,汗出过多,因胃热炽盛的缘故。汗多则津液外泄,津伤则肠道失于濡润,糟粕内停,腑气不通,浊气上攻,神明被扰故发谵语。本证的谵语因便鞕所致故用小承气汤泻热通便。; 若一服实热得泻,腑气通畅,谵语停止者,不可复服,以免过剂伤正。 阳明病——多汗——津液耗伤——胃肠干燥——糟粕内结——腑气壅滞——浊热上扰——谵语。 徐灵胎“谵语由便鞕,便鞕则胃燥,胃燥由于津液少,层层相因,病情显著”。 柯韵伯“多汗是胃燥之因,便鞕是谵语之根”。;(1)病机:热实内结,腑气不通。 (2)辨证要点:大便硬,潮热,腹大满,脉滑而疾。 (3)治则:泻热通便,消滞除满。 (4)方药: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3.大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238) 提要:辨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 释义: 阳明实证,下之则愈,今下后见心中懊 而烦,知里实未尽,如何论治呢?仲景云“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原文】病人不大便五六曰,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 提要:辨阳明燥屎内结证。 释义: 燥屎形成与否,不能单根据时间的长短而定,应结合临床的症状全面分析。 绕脐痛——燥屎内结,气机壅滞。 烦躁——腑气受阻,浊气攻冲。 发作有时——燥屎阻遏气机,浊气下无出路,时而上下攻冲;【原文】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15) 提要:以能食与否辨阳明燥屎结聚的程度。 释义: 读法:“宜大承气汤下之”接“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后。;【原文】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 提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治宜急下存阴。 释义: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身微热,既无明显的表证,又无明显的里证,何云“急下之”。; 本条审证要点: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灵枢·大惑论第十八》“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目者,心使也”。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篇》 “夫五脏六府之精气,皆禀受于胃,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 李杲《兰室秘藏》;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眼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得以明视万物,乃由心血充足,肝血畅达,肾脏所藏的五脏六腑之精气,才能借助脾肺之气的转输和运化,而源源不断地注入于目的结果。所以目之能视,主要在于肾,用于心,运于肺,长养于脾胃。故经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 见到患者视物不清,眼球转动不利,知五脏六腑之精血欲将耗竭,目失精血的濡养,故称此为危证,当急下之。;【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多者,

文档评论(0)

yigang09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