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系别生物与食品工程系专业班级制药工程2班.doc

毕业设计论文系别生物与食品工程系专业班级制药工程2班.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设计(论文) 系别:生物与食品工程系 专业(班级):制药工程2班 作者:陈刘超(51206032026) 指导教师:姚向阳(副教授) 完成日期:2014年5月18日 概 要……………………………………………………………………………………………1 1.简介…………………………………………………………………………………2 2.作用机制……………………………………………………………………………2 3.研究进展……………………………………………………………………………2 3.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3 3.2.碳青霉烯类抗生素………………………………………………………………4 3.3.青霉烯类抗生素…………………………………………………………………5 3.4.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剂…………………………………………………5 3.5.β-内酰胺增强剂的研究进展…………………………………………………6 3.6具有双重作用的β-内酰胺探索………………………………………………6 3.7具有抗细菌作用以外的活性物质探索抗真菌抗生素…………………………7 4.有害影响……………………………………………………………………………8 参考文献………………………………………………………………………………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概 要:自从弗莱明在1929年报道了青霉素的抗菌作用后,80多年来,各种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许多抗菌药物灭活酶的产生,以及各种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药物通透性的下降导致许多细菌对已经成熟的早期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因而不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因此,药物化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它们进行结构改造,取得了很大进展。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结构改造 进展 1.简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是一种种类很广的 抗生素,其中包括 青霉素及其衍生物、 头孢菌素、单酰胺环类、 碳青霉烯类和青霉烯类酶抑制剂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基本上所有在其分子结构中包括 β-内酰胺核的抗生素均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是现有的抗生素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类,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 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2.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 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 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 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 3.研究进展 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研究获得了一定进展。自1990年至今,各国首次投放市场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共18种,其中有头孢菌素14种,碳青霉烯2种,青霉烯1种与β-内酰胺类抑制剂复合剂1种,还有一批颇具特色的新品种正在研究开发中。 现将主要研究进展分类简述于下。 3.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九十年代以前,头孢菌素已由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明显增强,各国使用的主要品种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