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工群 化工科訂定校訂參考科目
電化學科目大要
科目名稱
電化學
科目屬性
□一般科目 ˇ專業科目 □實習科目 □實務科目 □實驗科目
科目來源
□自行研發 ˇ依現有課程進行調整 □其他
研訂本科目之必要性(摘要說明)
本科目目標在協助學生瞭解電化學的基本原理。
適用科別、模組
化工科別
化工科別
科別
科別
科別
模組
模組
模組
模組
模組
建議開課年級/學期
二年級
二年級
年級
年級
年級
1學期
2學期
學期
學期
學期
建議學分數
2學分
2學分
學分
學分
學分
建議開課節數
2節
2節
節
節
節
教學目標
瞭解電化學的原理。
瞭解電化學相關性質的測定方法。。
瞭解電化學的應用,包括:電解、儀器測定、電池、電鍍…等。
科目大要
電解之基本概念 7. 陽極技術
電解液 8. 電池
電極 9. 電解
電化學分析 10. 電鍍
金屬腐蝕 11. 電化學合成
陰極工業程序
其他
備註:1.若無規劃模組課程,則免填。
2.若無「其他」,則免填。
校定科目
電化學(I)(II)科目大要
學分數:4
建議開課學期:第二學年第一、二學期
本科目目標在使學生熟習電化學的基本理論,並以物理化學及數學方法瞭解電化學的問題,進而對電化學程序產生之現象和過程有明確而具體的觀念。說明電化學性質的測定與應用可以使學生對各種生產技術,例如:電鍍、電池、電化學合成…等建立分析的能力,並可藉由實驗印證所學之電化學理論。透過師生間互動討論,培養學生發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授課時可利用圖片、錄影帶以加深學生之印象和瞭解。
5.2、化工群 化工科/電化學I II 教學綱要
一、科目名稱:電化學(I)(II)
二、學分數:4(2/2)
三、先修科目:無
四、教學目標:
瞭解電化學的原理。
瞭解電化學相關性質的測定方法。。
瞭解電化學的應用,包括:電解、儀器測定、電池、電鍍…等。
五、教材大綱:
單元主題
內容綱要
分配節數
備註
1.
電解之基本概念
1. 離子與電解。
2. 法拉第定律。
4
第一學期
2.
電解液
1. 電解液之導電度。
2. 電解液之遷移樹。
4. 電解液之離子活性
5. 電解液之離子活性。。
6
3.
電極
1. 可逆性電極。
2. 參考電極。
3. 不可逆電極。
10
4.
電化學分析
1. 導電度的測定。
2. 電池電動勢的測定。
3. pH值的測定。
4. 安培分析法。
5. 庫倫分析法。
6. 電解重量分析法。。
12
5.
金屬腐蝕
1. 腐蝕原理。
2. 影響腐蝕之原因。
3. 避免腐蝕的方法。
4
6.
陰極工業程序
1. 金屬電鍍。
2. 電極沉澱物。
3. 熔鹽電解。
4. 陰極清洗。
8
第二學期
7.
陽極技術
1. 陽極氣體。
2. 金屬精緻。
3. 陽極氧化。
4. 電解磨光。
5. 陽極清洗。
8
8.
電池
1. ㄧ次電池。
2. 二次電池。
3. 燃料電池
6
9.
電解
1. 電解程序。
2. 電流密度。
2
10.
電鍍
1. 電鍍原理。
2. 影響電鍍結果的因素。
3. 金屬電鍍。
4. 貴金屬電鍍。
5. 塑膠電鍍。
6
11.
電化學合成
1. 無機物的合成。
2. 有機物的合成。
3. 金屬的生成。
4. 廢水處理。
6
六、教學要點:
1.教材編選
(1)教材內容宜與生活結合,力求簡易,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2)教材之編寫宜先著重基礎理論,並可與相關實驗結合。
(3)教材內容與編排順序應與相關學科的學習配合,避免衝突。
(4)教材內容宜說明學習目標與應學會之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學習。
(5)教材前後宜有重點整理與習題討論,可幫助學生複習。
2.教學方法
(1)上課前宜請學生先預習。
(2)課堂上以老師講述為主,可隨時抽測同學。
(3)可以5~8人為一組,選定專題,整理收集資料並報告之。
(4)相關實驗可由老師示範或輔以教學影帶,使學生明暸。
(5)教師宜多吸收新資訊且告知於學生,雙方討論,鼓勵學生多說多問。
3.教學評量
(1)平時在課堂上的表現是否專心。
(2)安排筆試考試。
(3)課堂上對問題的反應表現。
4.教學資源
(1)要求學生閱讀相關書籍以增進專業知能。
(2)要求學生利用網路找尋相關資料,培養收集資料與整理資料的能力。
(3)播放相關產業影片,使學生瞭解真正在工場運作上的應用,並比較其差異。
5.教學相關配合事項
教學除顧及主題學習外,應與相關專業課程配合,以避免教學內容重複與衝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