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文本细读.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选题原因: 1、2011年上半年的温州市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将文本解读列为语文学科年度重点研修项目。 1.教学内容的文本解读和拓展 2.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利用教学资源 3.当年推荐书目的专业知识和与规定教学内容有关的人文科学知识 4. 各学科通用技能和专项教学技能 5、开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和创新 2、课改进入纵深,各种矛盾凸显,呼唤教师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四大缺憾: 1、教师缺乏直面文本的底气。 2、过分强调人文,冲淡了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以载道”。有的教师过分突出了人文性而丢失了语文的工具性,只顾“道”而丢掉“文”。 在感悟型教学一统天下的背景下,课堂中的设计很多就是为了主题提升----“得意”而准备的。其实任何一种内容或形式的学习,都应始于语文,终归于语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持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也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趣味性,没有语文的东西,没有提升。 《敦煌莫高窟》时,有的老师课尾大量展示中国其它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泰山的图片资料,老师大段大段的配乐讲解。学生听了是有所触动,感受到中国人的智慧,文化博大精深。但这仿佛是思品课的内容,真正对学习本文的语言文字又有多少帮助呢? 3、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被弱化。 翠鸟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4、课件滥用,造成喧宾夺主。 如一个教师上《找春天》一课,只花近15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春天的特点,然后补充了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扮春姑娘找春天,把一节语文课上的热热闹闹,绘声绘色,但是文本中要表达和体会的东西却被忽略了。纵观整节课,学生真正接触文本、潜心涵咏的时间不超过8分钟。这样的教学背离了文本的学习内容,主次颠倒,导致了教学内容的混乱。 怎么定义“文本解读” 作者的文本 作者写一篇文章时,他总是要表达自己的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一种情感。这是他的文本,是他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对自我的一种个性理解,一种价值取向,文字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作者的一种人生观、世界观。 文本解读 需要靠我们教师根据自身的体验、感悟带领孩子走向文本,并在感悟和理解中习得语言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 文本解读需要的养成五个意识: 1、防止文本解读“表面化” 有老师上《称象》,问学生:“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个学生说:“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车来称。”老师表扬:“你真聪明,还知道用现代化工具”。一个学生说:“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老师非常高兴,对学生说:“你更聪明”。还有一个学生说:“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老师欣喜异常,对学生说:“你是最聪明的孩子。” 师: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生: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车来称。(笑) 师:大吊车是现代工具,我们应该回到古代想办法?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先静静地想一想,也可以在学习小组先讨论讨论。(内容启发、元认知启发)(生思考、讨论) 生:老师,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 师:这个同学提供了一个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真聪明!朝着这个方向想我们试试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 生: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鼓掌)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哎?你们说,曹冲会不会当时也想到了这些办法,但后来没有用吗?他为什么不用呢? 生:我曾经看过称象的动画片,曹冲为了把大象赶到船上,想了很多办法,动物是不太听话的,要把这么多猪赶到船上,可能很难。(评价启发) 生:老师,我觉得人比石头大,但比石头轻,可能船上站满了人,船也不会下沉到划线的地方。 师:同学们,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想,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曹冲确实值得我们佩服,你佩服他什么呢?(研读) 生:曹冲爱动脑筋,因为…… 生:曹冲善于观察,因为…… 生:曹冲富于联想,因为…… 一位老师上《落花生》一课,组织了一场课堂辩论:父亲要“我”做花生那样的人,按现在的社会要求,你们觉得做“花生”那样的人好,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好?于是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各抒己见。结果,不少学生认为应该做既对人民有用、外表又好看的“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要善于表现自我、展示才华、推销自己,不愿做花生那样内敛含蓄的人。于是课堂就在推翻了作者文本原有的价值取向中结束了。 这样的设计曾经作为“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典范多次引用。然而这位老师并没有准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