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6 页
诗性体验:初中作文教学回归生态的新思考
【内容提要】初中作文教学出现“灰色作文课”和无真情实感的“灰色作文”现象,与教学“旧习惯难以断气”有关。笔者在审视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作为教学应该基于诗性体验,在实施、评价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实验。惟有如此,才能变革“旧习惯”,调动写作主体的积极性,凸显写作主体的创造性,还写作一个清新、自然的绿色生态。
【关键词】 初中作文 教学现状 诗性体验 创新思考
让我们的话题由一篇学生作文开始:
教室里静得怕人,所有的人都在为作文的选材苦思冥想着。他们的姿势都古怪极了:有的把手插在头发里,目光在脚尖附近游来游去;有的把脸贴在桌面上,想借用这冰冷的桌面来冷静冷静自己的头脑;有的索性头埋在语文书后边,只露出两只绝望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黑板上的作文题。
这是一位初一学生的作文片段,描写了某一堂作文课情景,题目叫“灰色的作文课”,发表在某作文报上。事情已经过去两年了,但每每想起,我心里都会产生隐隐的痛:学生描写的作文课为什么会这么暮气沉沉?他们为什么会称作文课是灰色的?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也引发我去观察、思考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审视:某些传统思想与运作方式成为孵化灰色作文的温床
我曾设计一份问卷在4所不同区域的120位初中语文老师中调查,以了解初中写作教学现状。主要问题有:1.目前你的写作教学状态如何?2.你是如何确定每次作文课训练的要点和题目的?3.你对学生写作训练指导的角度和频度一般是什么?4.你会利用堂上时间进行适度的写作指导吗?你认为哪种写作指导角度对提高学生写作更有实效。
第一个问题,约60%的老师选择“随意性强”,约20%的老师选择“有计划性”,约20%的老师选择“有自己的教学系统”。
第二问,关于要点确定的问题:约20%的老师选择“根据学生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点”,约20%的老师选择“在学期初确定好本学期详细的作文序列训练要点,根据安排表或计划有序进行”,约30%选择“写作训练跟阅读教学亦步亦趋”,约30%的老师选择“随心所欲,想讲想练哪个点就讲(练)哪个点”;关于题目确定问题:约40%的老师选择“结合学生当前所接触的生活面和情感实际确定作文训练题目”,约60%的老师选择“结合当前所讲授内容或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作文要求)来确定作文训练题目”。
第三问,关于训练指导的角度:约40%的老师以专项指导为主,约30%以构思、立意、选材等逐步深入指导,还有部分老师无明确的角度;关于训练的频度:约50%的老师两周一次,约30%的老师三周一次,约20%的老师四周一次。
第四问,约60%的老师每次都有适度的写作指导,约40%的老师觉得专项指导有效,约30%老师觉得构思、立意、选材等逐步深入指导有效。
结合答卷和自己对当今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我觉得现在的作文教学在指导和训练上都存在缺失。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因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也很少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忽视对学生体验的激活及情感的引领。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程目标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包括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关注不够。
二是有时强调写道德文章、应景文章,不能以新的理念看待为人与为文之关系。
三是写作教学侧重于训练写作技巧、构思形式,疏于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生活、表达真情的态度。
四是写作教学缺少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随意性比较大。教材中编写的“写作”,有的知识点对学生作文的实用性不大,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操作性不强,不能引导其形成能力。
我想正是这些因素的长期主导,使灰色的症结越来越重。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生命是绚烂多姿的,但学生记录生活、抒写生命情感的方式却失去了这些本色,变得灰暗凝重或飘浮无力。
因为作文教学的“旧习惯难以断气”,我们又不能给教学输入新鲜血液,所以学生作文就给我们呈现了这样的病体特征:
一是无病呻吟,情感苍白化。学生从平时阅读中吸收了许多无意义的东西,致使习作过多地表现自我、渲泄小我,内容缺少清纯、灵动的气息,也不能给人以启发思考;表现手法上以彻头彻尾的心理描写表现抒情主体的多愁善感、苦闷烦躁,全没有一点初中生的蓬勃之气。
二是追求新颖,思想低幼化。有些学生平常 “创新”作文读得多,写到作文就装模作样,在形式上求新,在情节上猎奇。而且在追求“新思维”的时候,往往忽视了真实深刻、有积极意义的思想的表达,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也没有多少艺术真实性可言。
三是内容虚假,形式“八股”化。作家魏明伦曾说:“假大空”的文风,掏空了学生的想象力与率真品性,造成套话假话的泛滥。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或试卷,一篇600多字的作文基本远离大自然,远离生活。作文的灵性缺席,创意贫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