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砌筑时,在过梁底部支设模板,模板中部应有1%的起拱。在模板上铺设1:3水泥砂浆,厚度不小于30mm,然后,将钢筋埋入砂浆中,钢筋弯钩要向上,两头伸入墙内的长度应一致,钢筋弯钩应置于竖缝内。钢筋上的第一皮砖应丁砌,然后逐层向上砌砖,在过梁范围内用一顺一丁砌法,与两侧砖墙同时砌筑。砂浆强度达到50%以上时,方可拆模。 4):砖挑檐和窗台板的砌法。 (1) 砖挑檐有一皮一挑、二皮一挑和二皮与一皮间隔挑等,挑层的下面一皮砖应为丁砖。挑出宽度每次不大于60mm,总的挑出宽度应小于墙厚。砌筑时应靠挑檐外边每一挑层底角处拉线,依线砌筑,以使挑头齐平。水平灰缝宜使挑檐外侧稍厚,内侧稍薄。挑层中竖向灰缝必须饱满。 (2) 砖砌窗台分不抹面的清水窗台和有抹面的混水窗台两种。 砌筑时先在距墙面60mm处拉通线,然后量出窗台宽度(两边应伸入窗边墙半砖)。计算所需砖块和估计灰缝的大小。考虑到排水的要求,在砌筑时应使窗台砖表面有一斜度,一般里面比外面高出20mm。 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搓。砌筑时石料大小搭配,大面朝下,外面平齐,上下错缝,内外交错搭砌,逐块卧砌坐浆。灰缝厚度不宜大于20mm,保证砂浆饱满,不得有干接现象。石块间较大的空隙应先堵塞砂浆,后用碎石块嵌实。为增加砌体的整体性,石墙面每0.7m2内,应设置一块拉结石,同皮的水平中距不得大于2.0m,拉结长度为墙厚。 3):石墙砌体每日砌筑高度不应超过1.2m,但室外温度在20℃以上时停歇4h后可继续砌筑。 4):石墙砌至楼板底时要用水泥砂浆找平。 5):门窗洞口可用粘土砖作砖砌平拱或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 人字拔杆 人字拔杆由两根圆木或钢管或格构式截面的独脚拔杆在顶部相交成20°~30°夹角,以钢丝绳绑扎或铁件铰接起来,下悬起重滑轮组,底部设置拉杆或拉绳,以平衡拔杆本身的水平推力。拔杆下端两脚距离约为高度的1/2~1/3。人字拔杆的优点是侧向稳定性好,缆风绳较少(一般不少于5根);缺点是构件起吊后活动范围小,一般仅用于安装重型构件或作为辅助设备以吊装厂房屋盖体系上的轻型构件。 悬臂拔杆 在独脚拔杆的中部2/3高度处装上一根起重臂,即成悬臂拔杆。起重臂可以回转和起伏,可以固定在某一部位,亦可根据需要沿杆升降。为了使起重臂铰接处的拔杆部分得到加强,可用撑杆和拉条(或钢丝绳)进行加固。其特点是有较大的起重高度和起重半径;悬臂起重杆左右摆动角度大(120°~170°),使用方便。但因起重量较小,故多用于轻型构件的吊装。 牵缆式拔杆起重机 牵缆式拔杆起重机是在独脚拔杆的下端装上一根可以回转和起伏的起重臂而组成。整个机身可作360°回转,具有较大的起重半径和起重量,并有较好的灵活性。该起重机的起重量一般为15~60t,起重高度可达80m,多用于构件多、重量大且集中的结构安装工程。其缺点是缆风绳用量较多。 3:轮胎式起重机 轮胎式起重机在构造上与履带式起重机基本相似,但其行走装置为轮胎。起重机构及机身装在特制的底盘上,能全圆回转。随着起重量的大小不同,底盘上装有若干根轮轴,配有4~10个或更多个轮胎,并有可伸缩的支腿;起重时,利用支腿增加机身的稳定,并保护轮胎。必要时,支腿下可加垫块,以扩大支承面。 爬升式塔式起重机 爬升式塔式起重机是安装在建筑物内部电梯井或特设开间的结构上,借助爬升机构随建筑物的升高而向上爬升的起重机械。一般每隔1~2层楼便爬升一次。其特点是塔身短,不需轨道和附着装置,不占施工场地,但全部荷载均由建筑物承受,拆卸时需在屋面架设辅助起重设备 附着式塔式起重机 附着式塔式起重机是紧靠拟建的建筑物布置,塔身可借助顶升系统自行向上升高,随着建筑物和塔身的升高,每隔20m左右采用附着支架装置,将塔身固定在建筑物上,以保持稳定。图11为QT4-10型自升式四用塔式起重机(可附着、可固定、可行走、可爬升)。其起重量为5~100kN,起重半径3~35m(小车变幅),起重高度160m,最大起重力矩1600kN·m,每次接高2.5m, QT1-6型塔式起重机 爬升式塔式起重机 爬升过程示意图 (a) 全貌图 (b) 锚固装置图 ⑤施工缝的留设与处理。如果因技术上的原因或设备、人力的限制,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中间的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则应留置施工缝。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浇筑混凝土之前确定,宜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根据施工缝设置的原则,柱子的施工缝宜留在基础的顶面、梁的下面或无梁楼盖柱帽的下面。框架结构中,如果梁的负筋向下弯入柱内,施工缝也可设置在这些钢筋的下端, 以便于钢筋绑扎。高度大于1m的混凝土梁的水平施工缝,应留在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