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持久抗战物质保证.doc免费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济:持久抗战的物质保证 中国以一个贫而弱的农业国抵御日本这个现代化工业国的进攻,如何维系经济不至崩溃,为抗日战争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成为中国能否坚持抗战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苦,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面支持抗战,海外华侨以捐款、侨汇、贸易、投资等方式支持祖国的抗战,国际盟友也给予中国抗战巨大的物质支撑,这些都为持久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70多年前,在艰苦卓绝、全民奋起的抗日战争中,较量的不仅是二者的军事实力,而且是包括经济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其时,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而落后的农业国,日本是一个地域狭小却先进的工业国。不论是国民党政府领导的大后方,还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都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政策,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大后方的经济与正面战场的抗战 法币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工业内迁支撑了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田赋征实缓解了通货膨胀,国民党政府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把抗战进行到底提供了物质保障。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全面侵华的野心昭然若揭,国民党政府为应对日本的侵略也着手进行各种准备。1933年国民党政府在全国废两用元,一切交易不再用银两,改用银元,中国货币开始走向统一。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法币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抗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法币得到广泛流通后,国民党政府可以最大限度集中白银等重金属,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急需的各种战略物资。鉴于中国工业之精华多在沿海,随着对西北和西南的掌控,国民党政府加紧了在西北和西南的工业布局,1937年在西南地区以投资、合办形式控制的工厂达到23个,生产电153.3万千瓦时、煤2万吨、净钨砂11926吨、锑14597吨、精铜9吨、铁砂6313吨、电讯机425具,形成了以采矿、冶金、机械、化工、电气为主体的国防工业体系。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也加快了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1936年至1937年7月,共修筑铁路2030公里;七七事变前公路里程达到11.5702万公里,初步形成了纵贯全国的交通网。这些措施都为坚持大后方的抗日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抗战头两年仅铁路就输送兵员1100万人次,军需物资300万吨左右。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开始意识到工业内迁的重要性,沿海工业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大规模内迁。截至1940年底的不完全统计,迁入内地的工厂达445家,其中兵器工业18家、冶金工业2家、矿业8家、机器制造业181家、电器制造业29家、纺织工业97家、食品工业22家、文化教育用品工业37家,以及其他各业17家。抗战时期,大后方兵器工业能够充分满足国民党军队重机枪、迫击炮、枪掷榴筒、枪掷榴弹和手榴弹的消耗;能基本满足步枪、轻机枪、枪弹、迫击炮弹的消耗,支撑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内迁的其他工业企业,成为大后方工业体系的骨干。 由于政府收支不平衡、物质供给不足、外援断绝等原因,从1940年开始,大后方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指数以1939年6月为100计,则1941年12月已高达1029。为应对危机,国民党于1941年3月召开五届八中全会,决定“以军事第一与经济国防化”为原则对经济实行全面统制。在所有的统制政策中,以战时的粮食统制最为重要。1941年下半年,国民党政府接收各省田赋,全部征收实物,供需由中央统筹。田赋征实保证了军队和国家机关人员的粮食供给,节省了国民党政府购买粮食的巨额开支,减少财政支出,减缓了恶性的通货膨胀。据统计,1942年至1944年田赋征实折成法币,约占国民党政府各年财政收入的32.66%、49.14%、54.68%。总之,国民党政府对于国民经济的全面统制,维护了大后方基本的经济秩序和生产,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把抗战进行到底提供了物质保障。 虽然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农业、工业,利用统制政策维护经济运行的基本秩序,然而,大后方的物质供给并未得到明显增加,由于庞大的军费开支,政府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大后方人民为了抗日战争最终的胜利勉力苦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根据地经济建设和敌后战场抗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根据地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减租减息、扩大生产、精兵简政,还将发展公营经济作为缓解财政困难、促进抗战胜利的重要措施。在多种政策措施共同作用下,各根据地的经济均有所发展,为敌后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创立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作战。抗日根据地孤悬敌后,地域偏僻,经济落后,中共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实施了卓有成效的经济政策,为巩固根据地、坚持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业是根据地最主要的产业,在战时情况下,战争所需要的粮食、布匹和其他各种物质,主要来源

文档评论(0)

剑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