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 巷道锚杆支护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锚杆支护原理 第三节 锚杆支护类型 第四节 锚杆支护设计 第四节 锚杆支护设计 一、工程类比法 二、理论计算法 三、数值模拟法 四、锚杆支护设计系统 五、锚杆支护设计实例 一、工程类比法 由于锚喷支护作用机理理研究尚不完善,锚喷支护设计理论也不成熟。 因此,锚喷设计中通常采用工程类比法。 我国多数锚杆支护设计规范都明确规定,锚杆支护设计算应以工程类比法为主,在必要时量测法及解析法为辅。 工程类比法是建立在已有工程支护设计的成功经验基础之上,在围岩条件、施工条件等各种影响因素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根据工程师的经验和判断能力,选定待建工程锚杆支护类型及参数。 锚杆支护参数 1)锚固力 锚杆安设在岩体内部,它的受力以及它作用于围岩的力同框式支架相比要复杂很多。 锚固力:锚杆对于围岩的约束力。在实际应用中,大都以抗拔力为锚固力。 2)锚杆长度和直径 3)锚杆间距和排距 3)锚杆的间排距 锚杆的间排距要根据顶板条件决定,一般间排距取0.6m、0.7m、0.8m、1.0m。 顶板条件良好,少数情况下可采用1.1m和1.2m。 按照选定的排距锚杆布置可采用正方形、长方形、五花形等型式, 巷帮锚杆可参照顶板锚杆,适当放宽间、排距。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围岩松动圈分类表 煤巷锚杆支护 二、理论计算法 (一)按悬吊作用计算 (二)按挤压加固拱理论计算 (三)组合梁理论计算 (四)高强预应力让压锚杆设计 (一) 按悬吊理论确定支护参数 ①当直接顶需要悬吊而它们的范围易于划定时,L2应大于或等于它们的厚度。 ②当巷道围岩存在松动破碎带时,L2应大于巷道松动破碎区高度hi,hi可按下式确定: 悬吊理论计算例子 某矿区段平巷沿顶板掘进,断面形状为矩形,宽3.6m,高2.4m。 直接顶为砂质泥岩,容重为26kN/m3,抗压强度为20MPa,厚度为2.5m;老顶为致密细砂岩,厚度为6m,抗压强度为60MPa。 采用锚杆支护,锚杆为螺纹钢锚杆,抗拉强度为150MPa;采用端锚型式,锚固力为50kN。锚杆外露端为0.1m,锚固端长度为0.4m。 试按照悬吊理论计算锚杆长度、锚杆直径以及锚杆间距和排距(间排距相等)。 直接顶粉砂岩单轴抗压强度为20MPa,所以普氏系数f = 20/10 = 2。 冒落拱高度为H, 因此,所以锚杆的有效长度L2 = H=1.6m。 锚杆的锚固端长度L3为0.4m;外露端长度L1为0.1m。 所以,锚杆总长度L 锚杆直径为d, 锚杆间距和排距相等,安全系数取为1.8,则间距 所以,锚杆的设计参数为长度2.1m,直径19mm,间距和排距均为0.8m。 煤巷锚杆支护设计(按悬吊作用) 巷道开掘以后,两帮与顶底板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一定范围的破坏区。 锚杆支护的作用就在于保持破坏区范围内岩层的稳定性。 锚杆支护设计的根据是悬吊原则, 第一,当顶板一定范围内有稳定岩层时,将破坏区载荷悬吊于稳定岩层上; 第二,当顶板一定范围内不存在稳定岩层时,将将破坏载荷悬吊于巷道两帮上部的岩层上; 第三,如果巷道两帮上部岩层中的锚固力破坏区岩层的重力时,则不应单独采用锚杆。 煤柱宽度3m的煤巷锚杆支护(悬吊作用) 1.巷道两帮破坏深度C的确定 2.巷道顶板破坏高度b的确定 3. 顶板载荷确定 4. 巷帮载荷确定 5. 顶板锚杆支护参数的设计 6. 帮锚杆支护参数的设计 Kσ—应力集中系数, Kσ= Ks·Ka Ks—与巷道断面形状有关的应力集中系数,按下页表选取。 Ka—受临近工作面采空区的影响系数,有下式确定。 X—煤柱实际宽度,对于两侧为实体煤的顺槽,取X为100m。 σrm—老顶单向抗压强度,MPa; σcc—被巷道切割的煤层单向抗压强度,MPa; h—采高,m; H—巷道理深,m; hi—直接顶厚度,m; hc—被巷道切割的煤层厚度,m; l—巷道切割煤层(岩层)的最大宽度(图2-3-13) α—煤层倾角,°; γ—巷道上覆岩层的平均容重,kN/m3; μ—煤层波松比,用实测值,在无实测值情况下,按上页表确定; φ—煤层内摩擦角(°),可由下式确定:φ=arctan(σcc/10) 2.巷道顶板破坏高度b的确定 ①对于顶板为均质岩层,b值由下式确定 a—悬臂岩层的半跨距,其计算方法如图2-3-14所示,m; C—巷道两帮破坏深度,m; 侧压系数,λ=μ/(1-μ); Ky—顶板岩石完整性系数,可由下式确定。 ②对于拱形巷道,b值由下式确定 式中h0—巷道高度,m。 ③对于顶板岩层为非均质的情况,应分层计算顶板破坏深度。 先按均质岩层计算顶板最下一层的b值,得b1。 如果b1h1(该岩层的厚度),则破坏范围只出现在该层,即b=b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