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元).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个题目中,你读到了什么? 文与可 —— 人 画筼筜谷偃竹 —— 事 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或写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文章第一节描绘了那幅画,其用意何在? 2、作者从绘画中得到什么道理? 3、文中记叙了与文与可的哪些事件,分别说明了文与可的什么个性?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还是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 1、文章第一节描绘了那幅画,其用意何在? 神似胜于形似 竹子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形成、发展的,不是按不同部位而个别出现的。绘画中也要注意竹子的完整形象。然而,一般作画的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一节一节地添加,—叶一叶地堆叠,是指当时流行的先用细笔钩勒,然后逐层上色的竹子画法。这种画法,依靠添枝加叶的方式而拼凑成竹子,当然显得支离破碎。 2、作者从绘画中得到什么道理? 神似大于形似 重在构思,成竹于胸 执笔熟视,振笔直遂 捕捉灵感,少纵则逝 心手相应,操之要熟 怎样才做到这些呢? 从“乃不学之过也”等句中得知:“学”。 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不断观察,不断积累,最终做到“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3.记叙了文与可的三件事情 一是把求画者之缣素扔地并说拿去做袜; 二是写两人以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竹开玩笑,并忆《筼筜谷偃竹》图之由来。记述苏轼与表兄以论竹为话题来斗趣这事,主要是写表兄画技和画论的。 三是追述文兄夫妇在洋州时因苏轼的“筼筜谷诗”失笑喷饭满案的事。 这三件事分别从文兄的为人,为画,为官来赞扬的。 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一件 以裐为袜 恬淡狂放 第二件 绢画玩笑 造诣高深 第三件 诗戏太守 为官清廉 生活上的共鸣 人格上的共鸣 2.写这些戏笑之言有什么用意? 表现文与可的淡泊、清廉、坦率、高雅的品性,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理论,作者与文同的真挚友谊。昔日的快乐往事、嬉笑言论是为了反衬失去挚友时的悲痛。乐与悲形成强烈的反差,乐的醉人愈发显出悲的痛心。 4.文章主旨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不过是一篇绘画题记,却写出了文同高明的画论、高超的画技和高尚的画品,写出了作者自己与文同的友谊之深,情感之厚;文章看去好像随笔挥写,却是形散神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本文分三段,从评价绘画主张,到追忆两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全文以画竹及二人情谊为中心点,表达了对文与可的赞美和敬仰,抒发了对知己的悼念之情。 难句翻译 1、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3、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4、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袜材当萃于子矣。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执笔熟视 3.振笔直遂 4.而心识其所以然 5.平居自视了然 6.而读书者与之 7.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8.初不自贵重 9.投诸地而骂曰 10.以为口实 11.袜材当萃于子矣 12.知公倦于笔砚 13.愿得此绢而已 14.与可无以答 15.吾言妄矣 16.苏子辩矣 17.发函得诗 18.废卷而哭失声 19.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1.作者记了哪些“戏笑之言”,从中可以读到与可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件 以裐为袜 恬淡狂放 淡泊名利 第二件 绢画玩笑 造诣高深 无拘率直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