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赴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为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印陆军联合反恐训练开训仪式 为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证明,我国坚持不懈地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促进世界人口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近WTO WTO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WTO的宗旨和目标: 它的目标是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我国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方之一; 我国为恢复缔约国的地位进行了15年的努力。 2001年12月11日,我国签署入关协议,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 1986年7月11日,中国正式要求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 1995年11月,中国复关谈判转为加入WTO的谈判。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石广生签字后同WTO总干事穆尔举杯庆祝中国成为WTO大家庭中的一员 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想一想 提示:首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来看,加入WTO,发挥本国的优势,对外开放,促进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最后,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责任。 中国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我们的责任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走向世界的中国 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 区域合作 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我国的一个 基本国情 “三北”防护林 发展中 的大国 在发展中 求生存 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 表现 中国加入WTO的原因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 南水北调 课堂小结 促进区域的 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 求发展 巩固训练 1.我国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的重要商品粮基地是( ) A.东北平原 B.珠江三角洲平原 C.沪宁杭地区 D.宁夏平原 A 2.关于我国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1949年前,我国是个工业国 B.我国是个发达国家 C.我国工农业产品均居世界首位 D.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 D 3.“三北”防护林不包括 ( ) A.东北 B.华北 C.河北 D.西北 4.下列国家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 事国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加拿大 D.俄罗斯 C C 5.在国际组织中,我国是 ( ) A.联合国的一般成员国 B.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C.所有世界性环境保护组织成员 D.参加了所有世界组织 B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东北商品粮生产基地 结合已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东北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示: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这些都是东北平原的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发展商品粮生产,是东北平原区域发展的方向。因而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严重,国家在这片广大的地区建设了“三北”防护林。 区域合作 “三北”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2050年防护林体系将全面竣工,届时“三北”地区农田实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牧场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荒漠化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