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論文發表(三)之一
高中生閱讀美學的開創與建立
國立台中二中閔秋英老師
一、前言:
「閱讀」在國文教學時數日漸減少的今日,已成為補強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方案之一,而看似輕鬆簡易的「閱讀」,其實有一大片可開墾的美學園地。西方美學思想家以哲(Iser,Wolfgang)在《隱藏讀者》(The Implied Reader)有關於讀者的論述,而詩論家簡政珍對以哲的看法有更進一步闡述:「文本中『未書寫的部份』才是最重要的文本。但所謂『未書寫』是由『已書寫』透露玄機。讀者要從『已書寫』看出『未書寫』的部份,而這一部份的展現就是美學最豐富的空間見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市:揚智,2004年,初版),頁171」。他認為讀者雖不能改變既有的文本,但文
見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市:揚智,2004年,初版),頁171
藝術家關懷藝術創造的問題,美學家研究的重點在讀者的感受。簡政珍認為:「所有的詩都留下語言的空隙,即使目的論的寫作也會留下些許空隙,讓讀者回味……詩人要求讀者做有形的填寫,無形的空隙則是激發讀者的潛在力見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市:揚智,2004年,初版),頁171」,這段話說的是詩語言的解讀,其實也說出了「閱讀」任何文本的奧秘。如同朱光潛也曾言:「詩」並無深文奧義,只是詩人別具隻眼朱光潛:《詩論》:「詩是培養文學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賞詩的人,不但對於其他種類的文藝作品可有真確的悟解,而且也絕不會感覺到人生是乾枯的無聊的事」(台北
見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市:揚智,2004年,初版),頁171
朱光潛:《詩論》:「詩是培養文學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賞詩的人,不但對於其他種類的文藝作品可有真確的悟解,而且也絕不會感覺到人生是乾枯的無聊的事」(台北:台灣開明書店,台10版,1979年),頁2
這樣一片的閱讀園地,充滿著怎樣的美學空間?如何在教學中以「閱讀」此一方案引導學生走入美學園地?如何透過作品的閱讀,讓學生從其個人的美感經驗中建立起美學觀?每一個讀者(即每一個學生)有個人的特質與理解能力,在文本「具體化」的過程中,依據以哲「讀者反應理論」的看法,是有一段豐富的美學之旅,做為一位國文教師,我們不但要引領學生「閱讀」,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導引學生對文本『未書寫』的部份,有所解讀與開創,透過「閱讀」進而建立他個人的「閱讀美學」。這正是本論文要研究與釐析的方向。
二、文本美學空間的開創-從閱讀到美學
西方文學理論曾從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超現實主義、實證主義……二十世紀的象徵主義、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結構主義乃至三、四十年代之後的現象學、存在主義……整體研究重心已從作家的創作、作品的精緻評析、轉至針對讀者閱讀美學來開展。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聲稱:「作品誕生後作家已死」;現象學和存在主義文論在研究文學作品的同時,也開始關注讀者接受的問題,因此英伽登認為:讀者參與了作品的創造。劉若愚先生則在《中國人的文學觀念》中敘及:所謂藝術過程並非僅指作者的創作過程和讀者的閱讀經驗,還包括作者創作之前的醞釀以及讀者欣賞後的感受劉若愚先生利用亞伯拉罕(M.H. Abrams)在鏡與燈(The Mirror and the Lamp )所提出
劉若愚先生利用亞伯拉罕(M.H. Abrams)在鏡與燈(The Mirror and the Lamp )所提出
的分析體系,就宇宙、藝術家、藝術作品、觀賞者之關係,將藝術作品就西方模仿、實用、表
現以及客觀等四種理論,加以修改後將之與中國人的文學觀念比合為形上metaphysical、決定
deterministic、表現expressive、技巧technical、美學aesthetic、實用pragmatic。見劉若愚著 頼
春燕譯《中國人的文學觀念》(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6月),頁2~15
作家對環境宇宙的感受醞釀→作品的創作→讀者的閱讀美感經驗→讀者
接受後的感受→讀者對環境宇宙的體悟
因此,不論東方或是西方的文學研究,都已注意到「讀者」在整個藝術作品中,不可忽視的意義。當然藝術作品的創作,不論對作者或對讀者而言,都是美學的呈現,也都有一段美學空間的探索過程,但由於篇幅所限,我們僅將焦點集中於「讀者」的閱讀美學開創與建立。
從閱讀進入個人美感經驗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