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艺人现状-演出仅够糊口 不演出时下地干活阅读附答案.docVIP

华阴老腔艺人现状-演出仅够糊口 不演出时下地干活阅读附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华阴老腔艺人现状:演出仅够糊口 不演出时下地干活阅读附答案   华阴老腔艺人现状:演出仅够糊口 不演出时下地干活   在综艺节目《中国之星》上,歌手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混搭的一曲《给你一点颜色》瞬间惊艳全场,那近乎原始、苍凉悲壮、粗犷豪放的“远古之音”震撼了所有观众。这五位老腔艺人是谁?老腔与摇滚有着怎样的缘分?那抢眼球的“砸板凳”是在怎样的机缘下产生的?带着诸多问题记者赴华阴市双泉村进行了采访。   关于谭维维身后的老腔艺人   一曲《给你一点颜色》,苍凉原生态的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的融合不仅让人热血沸腾,人们更好奇的是谭维维身后手持月琴、二胡,还有独特的“打击乐器”长板凳,着装鲜艳,声音浑厚的五位老艺人。   舞台上的他们是抢眼的演员,而生活中的他们是地道的农民。来到双泉村后让记者颇感意外,华阴老腔早已享誉全国,甚至还远渡重洋,到国外演出过,可这些老艺人的家在村里一点都不显眼,很普通,有的家境看上去甚至很贫寒。他们说,演出挣不了多少钱,也就是养家糊口,所以不演出的时候就会到地里干农活。   怀抱月琴,配合表演进行演唱的是68岁的张喜民。他生于华阴老腔的张氏家族,典型的关中汉子,家里的墙壁上贴满了各种演出的剧照与合影。“生旦净末丑”在老腔这个剧种里是一样不缺,只不过,这五种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担纲。因此,主唱的嗓音天赋就尤为重要。采访时,张喜民随口就唱了一段《人面桃花》,又表演了一段表情戏,大笑、奸笑、冷笑……生动而丰富。如今,张喜民还保留有几十本老腔剧本。   62岁的张拾民在老腔戏班里担任的是梆子和钟铃。他说,“我早先是跟着二哥学月琴、学唱腔的,但因为声带不行,后来才改当了‘后槽’,主要是操作梆子和钟铃。”两手同时操作两种乐器,一心二用,初学者要下苦功夫。   今年67岁的张四季从小也是学弹唱的,同样是因为在声音上缺少天赋,后来跟着父亲学“后槽”,如今在戏班里主要负责打长板——用惊堂木敲击板凳打节奏。63岁的刘西仓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跟着老腔艺人。“白毛”王振中学老腔,最擅长板胡演奏,如今在戏班里负责板胡。而贠玉堤则是在戏班里负责低音二胡的。   关于老腔与摇滚的第一次“邂逅”   “土气”的华阴老腔和“时尚”的现代摇滚,民乐和摇滚乐的结合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谈及这一次和谭维维的合作,张喜民回忆到,“我们的表演比较自由,刚一开始合作的时候,双方都没有找到对方的节奏。我起初唱了一小段老腔,谭维维一听就觉得特别好,就跟我说要分成几段加进去,因为要融入到她的歌曲之中。”   谭维维与华阴老腔的合作收获了成功,张喜民告诉记者,对于和摇滚乐的这次碰撞,“我觉得挺好的,摇滚乐很激烈,老腔本身也很激烈,所以我觉得能碰撞出火花。”同时,张喜民还透露,最近他们还参与了综艺节目《天天向上》的录制,这次,华阴老腔兄弟要与其他天团进行一场PK。   关于老腔中“板凳”的由来   从话剧《白鹿原》到电影《白鹿原》,华阴老腔的演出中,一人突然站起来,和着曲调,狠狠敲打板凳的画面最让人们印象深刻。在与谭维维的演出中,老艺人张四季一手持着惊堂木,一手持着长板凳,用惊堂木猛烈敲击板凳,发出节奏鲜明、声音清脆的巨响让观众惊叹。连刘欢都按捺不住,上前进行了尝试。尽管老腔有着千年的历史,但“板凳”这一元素却是近几年才加入的。   说到“板凳”的由来,网上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最早的老腔是船工敲击木质船桨,但是搬到舞台上后,不可能再用船桨,而木头条凳是陕西人家家必备的,所以就用板凳替代了船桨,成为了华阴老腔中一种奇特的乐器。   至于说到为何会选择敲击板凳,那却是一次偶然。党安华说,“张四季脾气很倔,他在排练的时候总是不听安排,要按照自己的动作来。我不让,有一次他撂挑子不干了,我当时气得一脚踹倒一条长凳,但过后却给了我一个动作灵感。”于是,也就诞生了张四季砸板凳的动作,说起来,张四季还是砸板凳的“第一人”。   关于老腔艺人的传承   虽然华阴老腔是时下最火热的话题,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却一直面临着难以传承的问题。党安华坦言:“年轻传承人少严重制约着老腔发展,亟须新鲜血液加入。”虽然华阴老腔保护中心每年都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也有几位中学生表示想学,但是学了十几天就放弃了。“兴趣和热情才是学好老腔的决定因素,没有兴趣,永远学不好。”   谈及华阴老腔的传承,张喜民显得很无奈。他说,2009年和2014年的时候,华阴老腔保护中心曾先后办过两期学习班,2009年那次有27个学员,2014年那次有54个学员,现在也只剩下30多人了。而且,虽说是新学员,但却都是‘大’学生。”张喜民很感慨,两次学习班中最小的学员46岁,最大的学员55岁,这让他非常担忧。“即便是来学老腔的人也坚持不了多久。华阴老腔一板一眼,没个三五年是学不了多少

文档评论(0)

波导手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