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学业测试试题苏教版.docVIP

2016_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学业测试试题苏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学业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nà( )凉 端xiáng( ) 暴zào( ) xuàn( )丽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化名人冯骥才一边品茶,一边朗朗吟诵起“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B.承认不懂,才能从不懂变懂,承认不会,才能从不会变会。 C.新的交通法则出台以后,许多司机都想了解什么情况下过黄灯会被扣分。 D.今天参观朱东润故居的是我校七八两个年级的同学。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阅兵式后,习主席和俄罗斯普京、韩国朴槿惠谈笑风生,记者抢拍下了这一和谐画面。 B.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前段时间,天津发生了危言耸听的爆炸事件,爆炸事件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 D.幸得检查官明察秋毫,让沉冤多年的案件得以水落石出。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周边居民对此意见很大。 B.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晨检,进一步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控。 C.我市目前大约有7至9个以上的采购团计划赴台考察并洽谈采购事宜。 D.海峡两岸“三通”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8分) (1)为者常成, 。(2) ,谬以千里。 (3)东隅已逝, 。(4) ,各领风骚数百年。 (5)安不忘危, 。(6) ,登高必自卑。 (7)《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是 , 。 阅读名著《小王子》,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本书的作者是(国籍) 的(名字) 。(2分) (2)在第21章中,小王子遇到了狐狸,狐狸让小王子驯养它,并且告诉小王子一个秘密: 。(2分) (3)阅读本书后,你觉得小王子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情节分析。(2分)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杨万里的《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完成第7题。(6分) 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 7.(1)这首诗写的是回顾对岸所见到的景象,从诗句“ ”可以看出。 (2)“嫩水新生尚露沙”写出了小河怎样的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3)下面对诗歌的鉴赏不贴切的一项是( )(2分) A.就全诗来看,作者先写景,再写“渡”。 B.诗中写出了花、叶红绿相映的无限生机。 C.“隔江一片好人家”一句中既包括了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也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D.这首诗营造了热闹而优美的境界。 (二)阅读《昔有长者子》一文,完成8—11题。(13分)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③。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 ① 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 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 售:卖出去。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诣市卖之( ) ②以其贵故( ) ③亦复如是( ) ④持来归家(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烧之作炭 A.吾剑之所从坠 B.何不试之以足 C.至之市 D. 物外之趣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世 间 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uaz157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