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类证治裁》 卷之二痰饮论治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痰饮皆津液所化,痰浊饮清,痰因于火,饮因于湿也。痰生于脾,湿胜则精微不运,从而凝结,或壅肺窍,或流经隧∶饮聚于胃,寒留则水液不行,从而泛滥,或停心下,或渍肠间。此由脾胃水湿阴凝,必阳气健运,则浊阴下降,如烈日当空,则烟云消散,宜以理脾逐湿为治者也。若夫肾阳虚火不制水,水泛为痰,则饮逆上攻,故清而澈,治宜通阳泄湿,忌用腻品助阴;如四物六味等汤。肾阴虚,火必烁金,火结为痰,为痰火上升,故稠而浊,治宜滋阴清润,忌用温品助燥,如二陈六君子等汤。治法所必辨也。夫清澈为饮,稠浊为痰,饮惟停蓄肠胃,而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庞氏云∶天下无逆流之水,因乎风也。人身无倒上之痰,因乎气也。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幻百端,昔人所谓怪症多属痰,暴病多属火也。然又谓见痰休治痰者,以治必探本,恐专事消涤,重虚其胃气,反滋膨胀耳。丹溪云∶胃气亦赖痰以养,攻涤则胃虚而痰愈剧。亦有但治其痰者,如风痰散之,防风丸加南星、生姜。风兼寒者,青州白丸子。寒痰温之,理中化痰丸。暑痰豁之,消暑丸。湿痰燥之,二术二陈汤、白术丸。燥痰润之,润肺饮加杏仁、白蜜。火痰清之,清气化痰丸。食痰消之,保和丸、栝蒌丸。
酒痰化之,瑞竹堂化痰丸。郁痰解之,三因七气汤加郁金、菖蒲、香附。气痰利之,咯不出,咽不下,如败絮,如梅核。七气汤、三仙丸。惊痰泄之,控涎丹加辰砂、蝎尾。老痰软之,如海石、海粉、芒硝、瓦楞子之类,或青礞石丸。顽痰吐之,三圣散、青绿丸,虚者参芦散加竹沥。在上者涌之,桔梗芦散,或稀涎散。在下者导之,导痰汤,甚者滚痰丸。在脾者黄,滑而易出,二陈汤加枳、术。在肺者白如米粒,涩而难出,利金汤去姜、枳,加玉竹,蜜水冲。在肝者青而多泡,川芎丸加星、枳,甚者千缗汤。在心者赤,结如胶粘,半黄丸。在肾者黑而多咸。桂苓丸加泽泻、车前。留胁下者,天阴隐痛。二陈汤加白芥子。滞经络者,筋骨牵痛。荆沥、竹沥、姜汁行之,或旋复花汤加桂枝。入四肢者,手足疲软。导痰汤加桂枝、姜黄、竹沥。隐皮里膜外者,肿而麻木。二陈汤加白芥子、姜汁、竹沥。或成块流走不定,导痰汤加姜汁、竹沥。或成核结聚项间。痰核丸、痰核酒。膈上停痰痞闷,小陷胸汤加茯苓、枳实、姜汁、竹沥。脘中伏痰臂痛,指、迷茯苓丸。
痰滞气逆嗽多,六安煎。寒涎沃胆不眠,温胆汤,多惊者,加蝎尾。痰挟死血攻注,控涎丹加韭汁、桃仁、木香、胡椒、鲮鲤甲。痰结窠囊呕吐,姜汁、竹沥、韭汁饮。中风痰迷心窍,属寒者,涤痰汤下牛黄丸;属热者,下二丹丸。癫痫痰闷抽掣,牛黄丸。此皆治其标也。如求其本,脾虚湿痰,宜健脾以运之。四君子汤、参术健脾丸。肺热火痰,宜清肺以润之。清肺饮、四阴煎。脾肺气虚不运生痰者,六君子汤加木香。肺胃气虚不化生痰者,六君子汤加桔梗。脾气滞者,异功散加砂仁。中气弱者,补中益气汤。
脾胃虚挟湿者,脉濡缓,痰清稀,六君子汤加炮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肝肾虚,痰中见血者,六味汤加乌 鱼骨、参三七。肾阴亏,火动痰升者,五味天冬丸、百花膏。相火烁痰津涸者,滋阴清化丸。肾阳衰,水泛为痰者,薛氏八味丸,如不应,真武汤。劳损咳白痰如鸡蛋清,俗名白血者,补肺汤。此乃治痰之本矣,且痰饮同称而殊治,岂可混乎。试由痰论饮,《内经》有饮无痰,其论饮病,皆由湿淫土郁。至《金匮》乃立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留饮、伏饮等名,皆停水为患。如其人昔肥今瘦,水走肠间,漉漉有声,为痰饮,必目眩短气。饮在阳,则呼气短,苓桂术甘汤。饮在阴则吸气短,肾气丸。《金匮》云∶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利之,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主之。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脉必沉弦。十枣汤。饮水流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为溢饮。小青龙汤。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形如肿,为支饮。葶苈泻肺汤,或五苓散。
水停心下,背寒冷如掌大,短气,肢节痛,胁痛引缺盆,脉沉,为留饮。导痰汤。膈满喘咳呕吐,寒热,腰背痛,身振 ,为伏饮。倍术丸加茯苓、半夏。痰饮不渴,小半夏汤。支饮眩冒,泽泻汤。心下痞,膈间有水,悸眩。小半夏加茯苓汤。茶饮过多成癖,及饮酒成癖,姜桂丸。饮癖呕酸嘈杂,心悬如饥。三圣丸、苍术丸。
别有非痰非饮,吐清涎沫者,脾虚不能收摄也。六君子汤加益智、姜。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水逆。五苓散,大法,外饮在脾,内饮在肾。治脾,苓桂术甘汤;治肾,肾气丸。气壅者开之,小青龙汤去麻、辛。呛咳者平之,鲜枇杷叶、杏仁、茯苓、前胡、苏子、桑皮。浊逆者温之,真武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