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区场地的工程地质特征
摘要:青海玉树4.14地震发生后,县府所在地结古镇城镇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民房几乎全部倒塌,为了尽快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迅速在结古镇地震灾后重建区内开展了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取得了较为详实的成果资料,为灾区恢复重建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依据。笔者有幸参加了本次灾后重建工程勘察工作,根据完成的灾后重建区内地质调查、钻孔资料、测试及化验资料,本文简要总结了在这次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资料,对场区的气象、水文、区域构造与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进行了阐述,对建设工程场地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并做了分区评价。
关键词:工程地质特征工程地质分区玉树地震重建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里氏7.1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震中位于县城西北33公里。地震使玉树州、县府所在地结古镇城镇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民房几乎全部倒塌,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各部门快速反应,立即行动,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迅速组织救援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当中。为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抗震救灾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省委、省政府4月20日召开玉树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玉树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奔赴灾区,在快速反应过程中笔者有幸参加了玉树州结古镇灾后恢复重建区内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为玉树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规划、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依据。本文分析总结了这次工作中所取得的工作成果和认识。
2.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玉树县位于青海省境南部,地处玉树藏族自治州东部,东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与四川省相望,总面积1.57万平方公里,整体地形西北和中部高,东南部低,纵跨长江、澜沧江两大水系,地形复杂,地势高耸,以高山峡谷和山原地貌为主,之间镶嵌诸多山间河谷、盆地。最高山峰保俊色海拔5752米,平均海拔4493.4米,境内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51座,大部分终年积雪。玉树县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半农半牧县,有耕地3689公顷,全县辖七乡两镇,人口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结古镇地处扎喜科河与巴塘河交汇处,为玉树州、县府所在地,是青南重镇和物资集散地,为玉树州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2.1.气象
玉树县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没有绝对的无霜期。冷季由青藏高原冷高压所控制,风大、干燥、气温低,冷季长达7~8个月;暖季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又具有半湿润气候特征,降雨量多且集中,比较湿润,只有4~5个月。据玉树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3.2℃,极端最高气温为28.5℃,极端最低气温-27.6℃,年平均降水量为485.9毫米,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8%,年蒸发量1185.1毫米。
2.2.水文
区内主要河流有巴塘河和扎喜科河,二者在结古镇汇合后以下河段称之谓扎曲,最终注入县境东北部的通天河,属长江上游通天河水系。巴塘河发源于格拉山北日阿如冬塞以东4公里处,河源海拔5122米,因流经巴塘盆地以下干流始称巴塘河,在上巴塘约2公里处接纳最大支流巴曲,干流复进入峡谷区,穿行约15公里,至结古镇,汇水面积229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7.90亿立方米。扎喜科河源于县境西北部的洛荣杂加山,河源海拔4790米,呈北西--南东向径流,至结古镇汇入扎曲。汇水面积477.73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0.378亿立方米。
2.3.区域构造与地震
在大地构造上,玉树处于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毗邻,区内断裂及褶皱发育,构造形迹以NW、NWW向为主,与区域地层走向一致。巴彦喀拉块体南边界中部的甘孜—玉树断裂为“4.14”玉树7.1级地震发震断裂,断裂带西起乌兰乌拉湖北,向东经风火山、治多县以南至玉树后延入四川,长约800公里,总体呈NWW向展布,倾向北东。该断裂带是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与唐古拉准地台的分界断裂。该断裂带为一条形成时间早、切割地壳深的岩石圈断裂。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明显,沿带发育一系列第三纪--第四纪断陷盆地,并多处见到老地层逆冲到第三系、第四系之上,并形成沟槽、线形负地形、一系列第四纪小型湖盆和断层三角面、构造鞍部等。在乌兰乌拉湖、风火山(切断第四纪冰碛层)、二道沟一带,航片反映有一系列断错切割最新微地貌现象。断裂左旋走滑,晚第四纪速率为2.5-10mm/a,该段1981年发生过6.5级地震。在玉树一带,西起治多县那王草曲至四川甘孜一线,为由多条斜列的断裂组成,该段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