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及人中文科充料安琪老整理第六白居易元微之充料作者居易字天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意君子居心平易坦以等待天命的安排周易天知命故不取字天以於受天命白居易十六初至安以著作郎睹姓名熟白公曰米方居亦弗易乃披其卷首篇曰原上草一一枯野火不春吹又生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去萋萋情得古草原送即嗟曰道得居即易以因之延名大振白居易死後唐宣宗曾以之玉珠六十年叫冥路作仙浮不名居易造化字天童子解吟恨曲胡能唱琵琶篇文章已行人耳一度思卿一然此借居易字天其一生的事度文成就作了的白居易元九始生六七月乳母抱弄于屏下有指字之字示者口未能言心
及人中學國文科補充資料 陳安琪老師整理
PAGE
PAGE 2
第六課 白居易〈與元微之書〉補充資料
作者:
居易,字樂天:
《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意謂:君子居心平易坦蕩,以等待天命的安排。《周易?繫詞》:「樂天知命故不憂。」取字「樂天」,蓋以樂於受天命來詮釋。
白居易十六歲初至長安,以詩謁見著作郎顧況。顧睹姓名,熟識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其卷首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賦得古草原送別〉)即嗟賞曰:「道得箇語,居即易以。」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白居易死後,唐宣宗曾以詩弔之:「綴玉連珠六十年,誰叫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此詩借居易字樂天,將其一生的處事態度與文學成就,作了適當的評論。
白居易〈與元九書〉:「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于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
「略識之無」:指人識字不多。
「初識之無」:指學習之初。
「不識之無」: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七月識之無」:指白居易早慧之事蹟。
居易雖敏慧,仍刻苦力學,以至「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髮早衰白,瞥瞥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也,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所致。」
藉詩歌改革政治:
白居易在江州時曾整理、編輯自己的作品,分成四類:
諷喻:意激而言質,反應兼濟之志。
感傷:事務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行於歎詠。(如:〈琵琶行〉、〈長恨歌〉)
閒適:思澹而辭迂,顯示獨善之義。
雜律:五言、七言、長句、絕句自一百韻至兩韻者。
白居易承認文學有很高的意義與價值,它的重要使命,是要補察時政、洩導人情,詩歌創作要為現實政治服務;「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救濟人病、裨補時闕」。其詩歌創作之精華為諷喻詩,包括〈新樂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等代表,反映社會弊端、現實黑暗與民間疾苦。
白居易自己最看重「諷喻」、「閒適」二類詩;又說「感傷」、「雜律」二類詩:「非生平所尚」。
社會寫實詩:
唐代社會寫實詩自杜甫開始,到元白達到高度發展,成為中唐詩的重要內容。以杜甫首開蹊徑,中唐後,白居易、元稹、劉禹錫大力倡導。
詩風平易:
白居易因反對淫辭麗藻,其詩洗盡鉛華,文辭質樸,直寫性情,因此平易近人成了最顯著的特徵。墨客揮犀:「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不復集。」
白居易與元稹不僅同倡新樂府運動,亦是文壇知己,當時言詩者稱為「元白」,兩人之詩號為「元和體」。
「元和體」:指唐憲宗元和年間所詩歌的風格體式。廣義指元和以來由韓愈、元稹、白居易等所開創的各種新體詩文;狹義指元、白二人的長篇排律及中短篇雜體詩。又因元稹有《元氏長慶集》,白居易有《白氏長慶集》,後人也稱之為「長慶體」。
蘇軾曾評元白詩為「元輕白俗」。
白氏長慶集:白居易的詩文集,成書於唐穆宗長慶年間,故名為長慶集。白居易編,由元稹作序文。
補充:
一、新樂府詩為中唐時期,由白居易、元稹所倡導,以創作新題府詩為中心的改革運動。
樂府詩
來源:「樂府」本為官署名。漢武帝時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除傳統雅樂,大量收集民間歌謠,並吸收西域音樂。文人亦得與民歌接觸,進而倣作,後人於是稱樂府所用的詩歌(歌詞的部分)為「樂府詩」,或逕稱「樂府」,列為古詩的一種。
作者:多為民間歌謠,不知作者。少數文人所作,大抵可知作者。
內容與影響:
句法參差,但以五言最為突出。促進了五言詩的產生。
描寫現實生活、社會現象,為古典詩注入寫實主義的精神。
漢代以前詩歌以抒情詩居多,至樂府詩的則以敘事詩佔主導地位,因此把中國的敘事詩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如:〈孔雀東南飛〉
新樂府詩:
提倡者:白居易、元稹、張籍等。
主要精神:承繼詩經國風的「寫實與諷喻」、漢代樂府的「緣事而發」、杜甫「即事名篇」的師史,終至白居易的「歌詩合為事而作」。
特點:寫時事、用新題,不入樂,只能誦。
內容:側重寫實,以反應社會問題為主。
樂府演變:(產生於兩漢,發展於南北朝,沒落於隋唐,變調於中唐。)
漢代初為民間樂府,由民間作者所作。有樂府題名,可入樂、可歌。
後文人倣作為「文人樂府」,按照樂府舊有曲譜,創作新辭。用樂府題名,亦可入樂、可歌。
六朝後音樂逐漸流失,作家沿用樂府舊題,繼承和仿效舊樂府的精神和藝術特色。有樂府題名,不入樂、不可歌。
至中唐,「新樂府」為不襲用舊題,自立新題、新意。不用樂府舊題,不入樂、不可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