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分离、孤独和监护缺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 通过分析以往研究发现,学者通常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探究,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层面剖析原因,并相对应地提出干预的政策建议,可简括为“问题—原因—对策”类型的研究。但是在相关概念的界定,测量方式的标准化、统一化,深入访谈的应用以及大数据的支持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和混乱。本文将从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和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两个角度对以往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理清研究思路,有利于之后研究更好的开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研究方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分析以往研究发现,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并不是非常统一和严谨。吴霓在其研究中认为:由于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及与其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的限制,能够跟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子女则是少数,更多的是留在家中。而被留在老家的,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6- 14) 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吴霓,2004年)。这个界定明确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和成因,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区分。段成荣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并根据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分成了四个类型: ( 1) 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 2) 父母双方均外出, 孩子与祖父母( 外祖父母) 在一起的家庭;( 3) 父母双方均外出, 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 4) 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段成荣,2005年),曹加平的划分类型大致相同,不过在此基础上,根据留守儿童的户籍不同,划分为城镇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曹加平,2005年)。其他研究大多没有做详细和专门的界定,只是强调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被他人抚养的特征(费招娣,2014年)。 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时,做明确的界定和区分非常重要。不仅要界定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多久算是留守儿童?同时在这里要区分城乡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城镇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而在以往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全面和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从定性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在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达成较多共识。纵观以往研究,概括来说,学者多从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方面、学业方面、人际交往方面以及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论述其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存在的问题探究原因、提出干预对策。 人格方面 以往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①性格内向,自卑心理严重。不愿与外界交流,胆小懦弱,拘谨、心理承受能力差。②情绪消极,悲观厌世。易沮丧,恐怖心理高于正常水平,抑郁压抑,忧虑不安,紧张焦虑等。③自私冷漠,情感淡薄,孤独寂寞,感情冷淡,与父母感情疏远,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④攻击性强,易暴躁,蛮横霸道,冲动易怒。叛逆任性,存在暴力倾向。⑤神经质倾向。敏感多疑,行为怪癖,焦虑忧郁,偏激挑剔等等。⑥逆反心理。不服从老师和长辈,对抗情绪严重。同时也有因这些人格问题而引发的违纪甚至是违法行为,比如说抽烟酗酒、偷偷摸摸、拉帮结派等等。(总结概括自:王辉,2012年;葛元、孙小蒙,2013年;杜长江、夏明丽,2014年;费招娣,2014年;范方、桑标,2005年;魏晨,2006年;吴俊亚,2012年;位芳,2013年)。 学业方面 以往大部分研究以及教师的经验认为,只有极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优秀,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都不容乐观(周宗奎、孙晓军,2006年)。具体表现为:一些儿童因缺乏自制力,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丧失、学习成绩不良等问题(杨会芹、张波等,2009年);一些儿童因父母期望过高和学业负担过重,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情绪易失控、学习易疲劳、学习压力大、考前焦虑等问题(郭兴、王宇雄,2010年);还有一些儿童因经常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训斥、批评和轻视,出现自暴自弃、厌学、逃学、旷课、打架、网络成瘾等问题(高慧斌,2010年)。 人际交往方面 人际关系不和谐是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往研究认为:父母的外出、亲情的缺失以及监护人的忽视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或与人交往时畏畏缩缩、缺乏自信,或对人冷漠、自我封闭、人际信任度低,或目中无人、不愿主动地与人交往,游离于集体之外。有学者提出,人际认知偏差和人际交往技巧缺乏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势必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王谊,2011年);而教师的理解和宽容、同学的接纳和帮助以及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冲突意义重大(李宝峰,2005年)。 世界观、人生观的偏差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

文档评论(0)

135****60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