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苏木隧道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估89.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建铁路京包线 集宁至包头段增建第二双线工程 八苏木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 中铁四局集包增建第二双线工程八苏木隧道项目部 2009年08月 目 录 TOC \o 1-3 \h \z \u 一、编制依据 1 二、评估对象及目标 1 三、八苏木隧道概况 1 4 (一)地层岩性 4 (二)地质构造 5 (三)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 5 (四)隧道施工中的主要地质问题 5 (五)水文地质概况 6 四、风险评估程序、方法及流程 7 (一)风险评估程序 7 (二)风险评估方法 7 (三)风险评估流程 7 五、风险评估内容 8 (一)风险指标体系 8 (二)风险因素核对 9 (三)初始风险等级表 12 1、八苏木隧道正洞分段风险识别 87 2、八苏木隧道正洞初始风险等级 16 (四)风险识别及降低风险的对策 19 (五)残余风险等级表 24 六、风险评估结果 七、风险管理应急预案 26 一、编制依据 (一)《京包线集宁至包头段增建第二双线工程八苏木隧道设计图》(集包施隧02)。 (二)《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 (三)《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 (四)依据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安全规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铁路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铁建设[2007]102号)、《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 1040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 10121-2007)、《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工序及作业指南》(TZ231—2007)等有关规定。 二、评估对象及目标 评估对象:集包第二双线八苏木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人员伤亡、环境破坏、工期延误等各方面的风险。 评估目标:通过对施工阶段各种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工期风险)进行评估,提出风险因素等级,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降低风险,将各类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以达到保障安全、保护环境、保证建设工期,并明确残留风险。 三、八苏木隧道概况 八苏木隧道地处内蒙古高原低中山区,位于既有京包兰铁路右侧,是双线隧道,隧道穿越印河与大黑河的分水岭,隧道里程DK525+046~DK533+230(全长8184m),隧道在既有八苏木车站西北方向西沟村东南约900m处一山坡进洞,进口斜坡较平缓,自然坡度约5o左右,洞身穿越西沟(DK526+100、埋深80m)、南梁子沟(DK527+100、埋深40m),在南营子村东南山坡出洞,自然坡度约15o左右,隧道最大埋深约130m。 (一)地层岩性 本区地层岩性较为复杂,在入隧道前行进于洪积地层及坡积层之上,穿越花岗岩及玄武岩,出隧道后走行于大黑河阶地上迂回至既有线。隧道洞身通过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洪积层及坡积层,上第三系上新统玄武岩、泥岩夹砾岩、华力西中晚期花岗岩等。八苏木隧道围岩分级统计见表4-1。 八苏木隧道围岩分级统计表 表3-1 线别 围岩级别 长度(m) 所占比例(%) 双线 Ⅱ 1385 16.9 Ⅲ 4090 50 Ⅳ 2425 29.6 Ⅴ 284 3.5 小计 8184 100 (二)地质构造 八苏木隧道位于华北地台内蒙台隆之凉城断隆中,沿线断裂褶皱构造不发育,但新生代火山活动频繁,以基性喷发为特点,形成了大面积的玄武岩覆盖层,具有典型的桌状地貌形态;并伴生有角度不整合,主要表现为:玄武岩与花岗岩、泥岩夹砾岩与花岗岩的角度不整合。 第四纪表现为强烈的下切与侧向侵蚀。花岗岩体中节理较发育,主要有以下几组:J1: N40°W/40°~50°S,J2 :N60°E/30°~45°S, J3: SN/90°,张开-微张。 (三)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 根据试验结果阳离子交换量CEC(NH4+)为267~320(mmol/Kg),蒙脱石含量(M)为8.8~14.6(%),自由膨胀率(Fs)为31.0~49.0(%),判定第三系泥岩具弱膨胀性,隧道洞身DK533+180~+230通过该地层,对工程有一定影响。 (四)隧道施工中的主要地质问题 八苏木隧道最大埋深约130m,岭脊为坚硬的玄武岩和花岗岩,Ⅱ、Ⅲ级围岩占67%左右。洞身通过的富水带、风化破碎带、岩性接触带,岩性软弱,存在软弱结构面、节理密集带等,可能出现围岩失稳、突然涌水等地质灾害。 1、围岩失稳:隧道进出口通过第四系地层及风化玄武岩泥岩、花岗岩地层,岩体破碎-极破碎,并可能富含地下水,施工时可能出现脆性岩体的破裂、沿结构面产生的岩块松弛、滑移、坠落等变形破坏现象和破碎松散岩土(体)的坍塌

文档评论(0)

lx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