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例:细菌的繁殖 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会怎样变化呢? 通过本实验体会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对较大的微生物计数; 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一、实验目的 材 料:干酵母粉; 培养液:4%的葡萄糖溶液、1%的蛋白胨; 灭 菌: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箱; 称 量:天平,烧杯,锥形瓶,试管,滴管,量筒, 计 数: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等。 二、材料用具 是一类真菌 既可有性生殖也可无性生殖 是兼性生物 既可在有氧条件生存也可在无氧条件生存 酵母菌 酵母菌是生物样的生物?有何特点? 酵母菌是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真菌,具有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等特点,所以可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观察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巨大,不可能逐个计数,怎么办? 抽样检测 三、实验原理 计数小室 加样液处 血球计数板 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一种仪器 1. 计数工具——血球计数板 原理:_____ 抽样检测 每个计数方格中有8-30个酵母菌为宜 2. 计数原理 试计算大、中、小方格的体积: 大方格:1 × 1 × 0.1 = 0.1 mm3 中方格:0.2 × 0.2 × 0.1 = 0.004 mm3 小方格:0.05 × 0.05 × 0.1 = 0.00025 mm3 原则:取一个顶角及相邻两边计数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各个样方计数规则必须一致! 边界上的酵母菌如何计数? 3. 边界线上的酵母菌的计数 计算公式如下: 每 1ml(1000mm3)菌液中的酵母菌数: N =(1000 / 方格体积)× 平均数 × 稀释倍数 ★“中方格”的体积: 0.1×0.2×0.2=0.004mm3 ★“小方格”的体积:0.1×0.05×0.05=0.00025mm3 例:假设以“小方格”计,每格平均菌数a,菌液的稀释倍数为b:每1ml菌液中的酵母菌数为: n =(1000 / 0.00025)× a × b (个/ml) 1ml菌液中酵母菌数的计算 ②培养液、用具的灭菌; 四、实验过程 (一)实验前期准备 ①培养液的配制; ④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 ③活化酵母,准备菌种; ⑥取样冰箱保存; 第0天、第1天、第2天 ……第6天、第7天 ⑤放入恒温箱培养; 1、稀释样液(必要时) (二)正确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2、血球计数板计数 阅读学案中“使用血球计数板” ①盖盖玻片 ②加样液(先摇匀),吸去多余的样液 ③稍等片刻,放在显微镜下计数(高倍) ④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每个同学至少3个) (二)正确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血球计数板计数 每 1ml(1000mm3)菌液中的酵母菌数: N =(1000 / 方格体积)× 平均数 × 稀释倍数 ★“中方格”的体积: 0.1×0.2×0.2=0.004mm3 ★“小方格”的体积:0.1×0.05×0.05=0.00025mm3 各小组汇总各同学记录数据,对有效数据求平均值,计算每1ml菌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记录入表 五、数据处理 如果有个别数据显著偏大或偏小,如何处理? 请各小组组长汇报最后计算的数据(写在黑板上) 各位同学依据这些数据在坐标图上绘制曲线。 六、建立数据模型——绘图 请用语言描述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情况。 七、曲线解读与分析 调整期 指数期 稳定期 衰退期 供O2 断O2 我们这种计数方式,计的是酵母菌的总数还是活菌数? 这种计数方式,会把死、活酵母菌都计在内! 如果我们要计活菌数,应如何做呢? 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以后待续…… 1、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对照组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如果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对照组是自变量设计的一个方面,一是为了与初始状态对比,二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对自变量的影响。本实验自变量是时间,接种前就是初始状态,也就是对照组。不存在能够影响到时间这个自变量的干扰因素。所以不必另设对照组。 2、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重复是为了使结果更准确,如果需要实验数据比较准确,应重复实验。 八、实验分析 新 浪 微 博 微 信 平 台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生物资源共享” * 设问: * * 设问: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