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阳极型缓蚀剂(中性介质用)— 铬酸盐、亚硝酸盐、正磷酸盐、硅酸盐、苯甲酸盐等。——通过覆盖阳极面积而抑制腐蚀,属“危险性”缓蚀剂。 混合型缓蚀剂 — 含氮-胺类、亚硝酸盐,含硫-硫醇、硫醚、环状硫化物,含硫、氮-硫脲及衍生物等。—— 可同时抑制腐蚀的阴极过程和阳极过程。 阴极型缓蚀剂 — 酸式碳酸钙、聚磷酸盐、硫酸盐、砷、锑等。—— 形成沉淀膜,抑制阴极过程,属“安全缓蚀剂”。 (2) 按保护膜特征分类 按缓蚀剂在保护过程保护膜性质,有三类成膜型缓蚀剂: 氧化膜型缓蚀剂(钝化剂), 如铬酸盐-使表面形成致密、附着力强的氧化膜, 用量不足会加速腐蚀; 吸附膜型缓蚀剂有物理吸附型如胺类, 硫醇, 硫脲-通过物理吸附而缓蚀, 化学吸附型如吡啶衍生物, 苯胺衍生物, 环状亚胺等。 沉淀膜型缓蚀剂, 如聚邻酸钠与有关离子形成防蚀性的沉淀膜, 膜可能较厚。 (3) 其它分类 用途分类— 冷却水缓蚀剂、油溶性缓蚀剂、油气井缓蚀剂、酸洗缓蚀剂、石油化工工艺缓蚀剂、气相缓蚀剂、锅炉缓蚀剂等; 化学组成分类— 无机缓蚀剂、有机缓蚀剂; 相态分类— 气相缓蚀剂、液相缓蚀剂、固相缓蚀剂; 金属分类— 钢铁缓蚀剂、铜合金、铝合金等; 溶解性分类— 水溶性缓蚀剂、油溶性缓蚀剂; 酸碱性分类— 酸性缓蚀剂、中性缓蚀剂及碱性缓蚀剂等。 2.缓蚀作用机理 缓蚀作用机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一致见解,—— 缓蚀作用过程十分复杂,缓蚀剂及体系繁多,不同体系的缓蚀作用机理不尽相同。 综观各种观点: 吸附理论,即表面吸附(活性点) 成膜理论,即表面成相膜(钝化膜) 电化学理论,即电化学过程受到阻滞等 相互联系、补充, 具体分析。 (1)氧化膜型缓蚀剂作用机理 以缓蚀剂本身或以介质中的溶解氧作氧化剂,在金属表面形成钝态氧化膜,减缓腐蚀。可分阳极抑制型缓蚀机理和阴极去极化型缓蚀机理两种: 阳极抑制型缓蚀机理 — 通过阻止阳极区金属离子进入溶液,减缓金属腐蚀,阳极型缓蚀剂又称为钝化剂。如CrO42-、K2Cr2O7等在表面形成保护膜, 使阳极区覆盖。其临界浓度一般为10-3~10—5mol / 1。 阴极去极化型缓蚀剂 — 促进阴极过程, 使金属钝化, 阳极行为不变。 (a) 阳极抑制型缓蚀机理 – 表面生成钝化膜,阻止阳极区金属溶解,减缓腐蚀,缓蚀剂又称为钝化剂。 抑制阳极过程/金属钝化, 阴极行为不变。 无缓蚀剂 加缓蚀剂 (b)阴极去极化型缓蚀机理 – 促进阴极过程,使金属进入钝化状态。 阳极行为不变。 在中性含氧水溶液中,亚硝酸盐,铬酸盐、钼酸盐等抑制铁的腐蚀,属阴极去极化型缓蚀剂。 足量缓蚀剂 无缓蚀剂 不足缓蚀剂 (2)沉淀膜型缓蚀机理 在金属表面形成防护型沉淀膜, 沉淀膜可由缓蚀剂相互作用而形成,或由缓蚀剂与介质中金属离子反应生成。 沉淀膜比氧化膜厚,沉淀膜一般厚100-1000埃, 致密, 附着力较差, 投入量较多10-1-10-3mol/l。 通过形成沉淀膜使金属和介质隔离,从而抑制腐蚀过程,可分为两种: 阴极抑制型 混合抑制型 (a)阴极抑制型缓蚀——沉淀膜型缓蚀剂,覆盖阴极表面, 阻碍O2扩散或H+放电,属安全型缓蚀剂。 硫酸锌、碳酸氢钙、聚磷酸盐等为阴极抑制沉淀膜型缓蚀剂。如缓蚀剂与腐蚀时阴极产物生成的碱反应: O2 + 2H2O + 4e ? 4OH— (阴极反应) Zn2+ + 2OH— ? Zn(OH)2? (沉淀反应) 极化曲线 — 当电位Ecorr ? ?1时, 阳极电流为Ia , Ia Icorr。 当外加电流为Ik,完全保护电流Ip (腐蚀电流Ia=0) 电位极化到?a, 腐蚀电池阳极平衡电位,金属完全受保护。 外加电流1 外加电流2 K A K A Ic Ia 腐蚀微电池原理 K A K A C 电源 C 电源 Ip Ip (2)基本参数及选定 最小保护电位-与金属材料、介质 (成份、浓度等)及环境条件有关。 可由经验或实验获得(比Ecorr负0.15-0.3V)。 最小保护电流密度-与金属、表面状态、表面覆盖膜、介质(组成、浓度、温度、流速等)有关, 腐蚀越严重, 阴极极化需电流越大。 保护电位选定原则 达到一定的保护效果 P=保护度 = (保护前腐蚀速度-保护后腐蚀速度) / 保护后腐蚀速度 x 100% 耗电不能太大; 避免析H2,防止涂层阴极极化脱落; 防止过保护, 破坏钝化膜。 不能太复杂, 避免引起屏蔽, 保护不完全。 (3)应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