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 第4课
一、选择题
1.(2015·南通)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 )导学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答案】 B
【解析】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如下信息:“青铜礼器”及其装饰、“乐器”“生产工具”“兵器”“铜镞”及其数量,根据这些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材料没有反映A项,C、D两项部分反映,不符题意。正确答案为B。
2.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说:“煤则各处有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材料中“礁”作为燃料始于( )
导学A.汉 B.北宋
C.南宋 D.明
【答案】 C
【解析】 这里的“臭者”是指含挥发物较多的煤;“礁”就是“焦炭”。本题创设新情境,实际问的是我国最早用焦炭冶铁出现在什么时候,综合所学可知,C项符合题意。
3.古代常以衣着区分身份,普通百姓称为“布衣”。诸葛亮《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当时“布衣”的主要衣料是( ) 导学A.丝 B.麻
C.毛 D.棉
【答案】 B
【解析】 丝和毛不可能是“布衣”的主要衣料。南宋时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纺织业成为产棉区主要副业;元朝棉纺织业中心在松江地区,黄道婆学习黎族先进棉纺织技术后又改进工具;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布料,中心仍是松江。
4.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 导学A.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
B.棉花种植与纺织业日益扩大
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D.商业日益发达
【答案】 B
【解析】 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材料中的信息“土人竟植……木棉”“採其花为布”体现了棉花种植与纺织业日益扩大,A、C两项扩大了材料的内涵,D项与材料无关。
5.元朝时期,我国农业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主要原因是( ) 导学A.元朝限制对外贸易,丝绸外贸停滞
B.蒙古贵族的皮毛衣服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
C.元朝统治野蛮落后,社会生产破坏严重
D.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进步
【答案】 D
【解析】 宋末元初,棉花的种植范围扩大,且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这导致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故选D项;其它各项不符合史实。
6.歌谣“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二支筒子二匹布”描述的是( )
导学A.西汉时期的丝织业 B.北宋时期的丝织业
C.元代的棉纺织业 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C
【解析】 考查基础知识,黄道婆是元代人,故选C项。
7.右图是泰山三宝之一的“黄釉青花葫芦瓶”。釉色嫩黄光润,青花色泽浓艳,造型古朴淳厚,是瓷器中的极品。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可断定该瓶为( ) 导学A.官窑烧制,白瓷
B.民窑烧制,秘色瓷
C.官窑烧制,青花瓷
D.民窑烧制,珐琅瓷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黄釉青花”可得出结论。
8.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 ) 导学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 D
【解析】 依据出现时间最晚的收藏品粉彩开光花尊(出现于清朝)可判断出。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导学材料一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至宋景德年间,始置镇。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督造),因改名景德镇。
——[清]《景德镇陶录》
材料二 (明清时期)景德镇制陶器,利济天下。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清]《景德镇陶录》
材料三 明代御器厂自洪武末年设立以来,瓷窑数量不断增加,初期仅有20座,至宣德年间时已增至58座。同时,民窑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这些瓷窑产量也极其惊人,御器厂建窑不久的宣德八年(1433年),就一次烧造各样瓷器443 500件。官窑没落的成历年间,仍有一次烧造96 624件、239 000件等记载。至于民窑的产量,更是无以计数,不仅占据了遍及全国的国内市场,而且远销至亚、非、欧、美各洲,这些方面在全国制瓷业中均首屈一指。……嘉靖二十一(1542)年,景德镇从事瓷业的工场主、雇工、瓷商等人数已达10万余人。
——《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
请回答:
(1)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