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化与原住民民族-南一书局.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早期臺灣 第一節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 臺灣歷史發展的特色 臺灣的考古發現及史前文化 原住民的族群與分布 早期文獻中的原住民 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臺灣歷史發展的特色 1.移民新天地: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時間 陸續移入 2.政權更迭頻繁:先後出現荷蘭、西班牙、 鄭氏、清朝、日本、中華 民國政權 3.海洋性格顯著:自荷蘭統治時期開始 4.多元的文化內涵:A.原住民文化 B.漢人移入之中國文化 C.日本文化 D.歐美文化 臺灣的考古發展 1.開端:日治初期,日本學者在臺北的發現 A.1896年-芝山岩遺址 B.1897年-圓山遺址 2.有計畫研究: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設「土俗 人種學教室」 3.二次大戰後: A.機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中研院史語所 B.成果:發現近二千處遺址 C.較著名:a.1964年-大坌坑遺址 b.1968年-長濱文化八仙洞遺址 c.1970年代-濁大計畫 d.1980年代-卑南遺址、十三行遺址 「搶救十三行遺址」相關報導 1980年代末期因八里汙水廠將興 建於十三行遺址上,引起各方注 意,掀起一股搶救遺址的熱潮。 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鐵器與煉鐵爐 臺灣的史前文化 1.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5萬~5千年前 2.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6500~4500年前 3.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5000~3000年前 4.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3500~2000年前 5.金 屬 器 時 代:距今2000年前 (一)舊石器時代晚期 1.代表:臺東 長濱文化、臺南 左鎮人 2.生活狀況: A.住在海邊洞穴-短期定居小型隊群 B.以採集、狩獵為生 C.使用礫石砍伐器、片器、尖器 (二) 新石器時代早期 1.代表:大坌坑文化 2.生活狀況: A.製作粗繩紋陶-紅褐色(罐、缽) B. 種植根莖類作物-山田燒墾方式 C.小型定居或半定居村落 3.意義:可能為臺灣 南島語族的遠古祖先 大坌坑文化人製作陶器模擬圖 (三) 新石器時代中期 1.代表:圓山文化、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 2.生活狀況: A.製作細繩紋陶-紅陶 B.農業發達-稻米、小米 C.可能已步入部落社會-遺址規模較前期 為大 D.已有來生觀念-發現不同葬式的棺具和 陪葬品 墾丁遺址出土的 帶米粒痕陶片 (四) 新石器時代晚期 1.代表:芝山岩文化、卑南文化、麒麟文化 2.生活狀況: A.製作精美彩陶、黑陶 B.已有繁複社會組織和統治階層 a.麒麟文化-巨石崇拜 b.卑南文化-墓葬群、玉器陪葬品 C.可能有小型戰爭與資源爭奪-卑南遺址 有無頭葬 D.各文化已有往來、交流-卑南遺址、 芝山岩遺址均出現風格相近的玉玦 卑南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玉玦 從墓葬發掘中,玉玦 都出土於頭骨兩側, 應屬於耳飾,此類玉 器也常出現於圓山文 化遺址中。現存於國 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芝山岩文化出土的遺物 麒麟遺址巨石構築 臺東縣 成功鎮發掘之麒麟文化又稱巨石文化,其特色是 由岩棺、石壁、石柱、單石、石像、有孔石盤等組成, 整套巨石構築可能與祭祀有關。 卑南文化月形石柱 卑南遺址是卑南文化的代表遺址,遺址中的月形石柱是卑南文化最突出的遺跡。據考古學家推測,它可能是房子建築結構的一部分,用來支撐梁柱。 (五)金屬器時代 1.代表: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蔦松 文化、 静浦文化 2.生活狀況: A.使用鐵器→使生產力大為提升 B.聚落規模擴大→可能有多社聯盟出現 C.不同地區性文化呈現繁複的族群關係- 沿海地區遺址普遍出現中國宋、元、明 歷朝的瓷器與硬陶 3.意義:發展為今原住民的直接祖先 A.十三行文化可能是凱達格蘭族的祖先 B.蔦松文化應與西拉雅族祖先有關 十三行文化人的側身屈肢葬 十三行文化的埋葬習俗為側身半屈肢,頭向西南, 可能與宗教信仰有關。 現存於臺北縣 八里鄉 十三行博物館。 原住民的族群與分布 1. 稱呼: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