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莞市新速源机电有限公司
公司电话:0769 公司传真:0769摆线针轮减速机承载能力及传动效率测定方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摆线针轮减速机(以下简称减速机)承载能力及传动效率的测试条件、装置、精度、程序、数据处理以及对测试结果的判定。
本标准适用于双轴型(包括电动机直联型改装成双轴型)一级传动减速机。双轴型二级和三级传动减速机,亦应参照使用。
2、引用标准
ZBY110转矩转速测量仪
ZBY11转矩转速传感器
3、术语
3.1传动效率
减速机的传动效率,除另有规定外,通常是指在额定输入转速下达到额定输入功率(或输入转矩)时,输出功率(或输出转矩)对额定输入功率(或输入转矩乘以传动比)的比值。
3.2温升稳定
温升稳定是指减速机运行时,润滑剂的温度在30min内变化不大于1℃。
4、试验条件
4.1减速机试验应在专用的试验台上进行。
4.2减速机试验时,室内的环境温度应在5~40℃范围内。减速机周围空气应自由流通,不允许采取强迫流通的方式。
5、试验台架、设备、仪器及其要求
5.1试验台架、设备
a.试验平台或立式减速机试验台架;
b.原动机(原动机的输出功率和转速,应能满足被测减速机在测试时所需的输入功率和转速的要求);
c.加载器(加载器应能满足对测减速机进行负载和过载试验的要求);
d.增速机(增速机的设置,示加载器的需求而定);
e.联轴器
5.2仪器
a.转矩转速传感器(与转矩转速测量仪配套,精度级别应不低于1级,并符合ZBY111的规定);
b.转矩转速测量仪(与转矩转速传感器配套。精度级别应不低于1级,并符合ZBY110的规定);
c.转矩传感器(与转矩测量仪配套,测量精度应不低于±1%);
d.转矩测量仪(与转矩传感器配套,测量精度应不低于±1%);
e.转速数字显示仪(测量精度应不低于±1个字)。
6、试验装置
6.1试验装置是由试验平台、原动机、传感器、被测减速机、增速机、加载器和联轴器所组成(见试验装置示意图)。
6.2试验装置安装后的同轴度,应符合传感器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精度要求。
7、测试精度要求
7.1转矩测试的精确度,应不低于1%。
7.2转速测试的精确度,应不低于1%。
7.3输入转矩的准确度,应不低于5%。
8、测试程序及方法
8.1准备工作
8.1.1所有测量仪器都应在检定有效期内,并符合精度要求。
8.1.2试验前被测减速机与增速机机体内应加入该机型所规定的润滑剂。
8.1.3被测减速机及试验设备与传感器等按本标准第6章的规定安装。测量前,仪器应进行自校。
8.2负载试验
8.2.1被测减速机应在额定输入转速下,按其工作所规定的旋转方向进行负载试验。
8.2.2被测减速机在进行负载试验前,应进行30min的空载试验,并应符合国家标准《摆线针轮减速机》的规定。
8.2.3空载试验后,进行负载试验。负载试验时,按被测减速机输入端的额定输入功率的25%、50%、75%、和100%四个阶段逐步加载,其中前三个加载阶段的每一阶段运转时间不大于2h。在额定输入功率为100%加载阶段的运转时间,应以润滑剂温升稳定为准,但不少于2h。在每个加载阶段应同时从被测减速机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测取10组转速、转矩数据。
8.3过载试验
8.3.1负载试验后,减速机应在额定输入转速下,按其输入端的额定输入功率的160%进行过载试验,试验时间不少于2min。
8.3.2过载试验后,减速机应能正常运转。
9、数据处理
9.1转矩测得值的处理
9.1.1输入或输出转矩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按式⑴计算:
式中:——同一加载阶段,输入或输出转矩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N·m;
Ti—同一加载阶段,输入或输出转矩的各次测得值,N·m;
N—同一加载阶段的测量次数。
9.1.2输入或输出转矩测得值的标准离差(标准差),按式⑵计算:
式中:S—同一加载阶段,输入或输出转矩测得值的标准离差(标准差),N·m;
Vi—同一加载阶段,输入或输出转矩各次测得值的剩余误差(残差),N·m;
9.1.3输入或输出转矩测得值的剩余误差,按式(3)计算:
9.1.4输入或输出转矩测得值的允许误差,按式(4)计算:
X=ZS (4)
式中:X—同一加载阶段,输入或输出转矩测得值的允许误差N·m;
Z—系数,由表1查出。
表1
N
5
6
7
8
9
10
F
1.64
1.73
1.80
1.86
1.91
1.96
9.1.5按式(3)计算同一加载阶段输入、输出转矩各次测得值的剩余误差Vi,并将Vi逐个与允许误差X进行比较,如果Vi超过±X范围,则为过失误差,应予剔除(输入、输出转矩测得值应成对剔除)。
9.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