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客觀睡眠品質的部分: 客觀睡眠品質不佳之切截分數分別為:客觀總睡眠時間小時等於5小時(300分鐘)、客觀睡眠效率少於70%、客觀醒後再入睡時間大於等於90分鐘(K. Yaffe, T. Blackwell, D. E. Barnes, S. Ancoli-Israel, K. L. Stone, 2007 ; Ensrud, 2006; Blackwell, 2006 ; Susan, 2007; K?nel, 2010) 本研究結果,客觀總睡眠時間之平均值為346.73分鐘,高於切截分數300分鐘,但客觀總睡眠時間少於300分鐘者仍達46.2% 本研究之女性家庭照顧者其客觀睡眠效率之平均為68.53%,小於切截分數70% 表示本研究之女性家庭照顧者其客觀睡眠品質不佳,且未達到70%效率者43.4%,其中甚有8.4%的女性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其客觀睡眠效率小於40% * * 本研究之女性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其客觀醒後再入睡時間平均為112.23分鐘,大於切截分數之90分鐘 表示本研究之女性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其客觀睡眠品質不佳,其中約超過90分鐘仍未入睡者有54.6%,甚有12.6%之女性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其醒後需再花費240-280分鐘才可再次入睡 * * 女性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其有較高之整體正向照顧經驗與正向照顧經驗之自我肯定時,使用較高頻率之自我責備因應對個體有不良之影響 當人們有較多正向想法產生時,如個體卻又不斷的責怪自己去因應問題,內在的心理歷程一定會產生相當大的矛盾,而這矛盾可能因此對個體有不佳之影響 女性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其有較高的整體正向照顧經驗或正向照顧經驗之人生觀,其常使用責怪他人因應對於主觀睡眠品質較佳 當個體有較多之正向想法,心理能量較多時,其使用較多之責怪他人來因應問題時,對其主觀睡眠較不會受到影響,反而增加,對個體有較好之影響性。 * * 討論:因應模式調節正向照顧經驗與睡眠間的關係 當個體正向照顧經驗之人生觀越高,且採用越多的宗教因應來應對問題時,個體其客觀睡眠品質將會有所提升。也發現到,如正向照顧經驗之自我肯定越高,個體採用高頻率的宗教因應,對其主觀睡眠時間也會延長,增加主觀睡眠品質 整體而言,在個體有較高之正向經驗或想法出現時,其較常採用宗教因應對於睡眠品質將有一良好之影響 * * 討論:因應模式調節正向照顧經驗與睡眠間的關係 與正向照顧經驗變項產生交互作用且可顯著預測睡眠變項之因應方式皆為情緒導向的因應模式,其中包含了責怪他人因應、自我責備因應、宗教因應、視為神之祝福因應四種 與過去研究不一致:個體在面對壓力情境時,如採用情緒導向因應模式越多,對其睡眠品質越不佳(Haley et al., 1987; Charles M. Morin et al., 2003),睡眠時間會因情緒導向因應模式使用頻率越高而越短(Benyamini, 2009; Blumstein et al., 2004; Matud, 2004; Rao, 2009) * * 討論:因應模式調節正向照顧經驗與睡眠間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因應模式應與正向照顧經驗產生交互作用後才可預測睡眠品質,而非僅因應模式直接與睡眠品質之間的關聯性 如正向照顧經驗高,而採用較多的責怪他人因應、宗教因應、宗教因應對個體之睡眠品質是好的,但如採用較多的自我責備或視為神之祝福因應反而對個體之睡眠品質有不良影響 一致:此與Pearlin等人(1990)阿茲海默照顧者壓力模式和而後Hilgeman等人(2009)修改的壓力歷程模式相符合,因應模式為資源變項之一,擔任著調節的角色影響著正向照顧經驗預測結果變項(睡眠) 與正向照顧經驗產生交互作用的因應模式皆為情緒導向因應,是否是因家人罹患失智症已是無法變更之事實,在情境無法變更之下,情緒導向因應對女性家庭照顧者來說反而有正面效果(Folkman Moskowitz, 2004a)。在面對照顧情境如此大的壓力下,情緒導向因應也許較佳 * * 討論:因應模式調節正向照顧經驗與睡眠間的關係 不同關係種類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自我效能、情緒性社會支持和憂鬱症狀之關係研究 研究生:吳念儒 指導老師:王鵬智 博士 日期:100年12月9日 * 結果 人口學特性描述以及主要變項間的相關檢定 憂鬱症狀表現差異性檢定 路徑分析─照顧者壓力歷程模式 社會支持之調節作用檢驗 討論 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憂鬱程度及症狀表現 台灣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壓力模式探討 負向情緒性社會支持對憂鬱的調節作用 研究限制 結論與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常見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壓力之處遇原則與倫理工作坊 王鵬智 博士 輔大醫學院 臨床心理系 新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