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心反省 内心反省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方 法 论 ①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②“知行合一” ③“致良知” ① “心即理也” ②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③“发明本心”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② “存天理,灭人欲”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②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观 点 王守仁 陆九渊 朱 熹 二 程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程朱与陆王思想的异同? 同: 异: 都是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①从内容看: ②从目的看: 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前者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理”(客观唯心主义) 后者认为“心即理”是主观的(主观唯心主义) ①从哲学上看: ②从穷“理”的方法看: 前者主张“格物致知”; 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 6.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王阳明的“良知”是指 A.人固有的善性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7.南宋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寺会上相遇,两位思想家关于“理”的认识和方法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你认为二人的主要分歧在于 A.是否继承和保留儒家思想问题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 C.探究获取“理”的途径方法问题 D.是否保留理学思想中封建伦理道德的问题 8.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①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后世,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1、消极影响: 2、积极作用: ②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应该加以摒弃。 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9.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最主要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成为普遍的社会规范 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明显减少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10.2006年12月lO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宋代一位理学家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 A.否定了传统儒学 B.创立了心学 C.阐明了理学的纲常伦理 D.说明了理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1.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制私欲,这说明是 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 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修养 C.儒学的发展已经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D.孔子的仁学发展到了极端 材料一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①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②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阳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主观唯心主义。不合理。 镇压农民起义容易,去掉人心中的私欲很难。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3.背景材料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材料三:“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存天理。” 材料四: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五: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⑴依据材料一至四请概括: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还涵盖哪些领域? ⑵材料四和材料五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⑴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道德观:儒家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