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为学需要珍惜学生提出的问题.doc

转变教为学需要珍惜学生提出的问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转: “变教为学”需要珍惜学生提出的问题 郜舒竹 在“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就会生成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超出教师的知识范围,也就是教师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问题,切忌急于回答。有效的应对方式是首先鼓励学生,而后记录下来,与学生共同思考研究。把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作为教师教学的资源。 在“变教为学”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表面看与本节课的数学内容无关,因此常常被教师认为是“没有意义的问题”而被忽略。事实上,应当相信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是因为头脑中思考的某种不顺畅而导致的,这样的问题不仅应当被视为是合理的,而且应当成为教学研究的素材。比如数学运算中的“加”与“减”,在数学中表达运算过程的含义与日常用语的含义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于乘法运算中的“乘”,学生熟悉的含义可能是“乘车”“乘风破浪”等等,而在数学中表达的是“相同加数求和”,这两个含义似乎风马牛不相及。这时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用‘乘’表示相同加数求和呢?”这样的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表面看与数学计算无关,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文化特征。比如考察“乘”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其最初的含义是“人在树上”,有“升高”的意思。这个意思就与乘法所说的“相同加数求和”可以沟通联系了。因此这样的问题不仅不应当忽略,而且应当融入到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下面通过对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的研究,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一、“几何”与“方程”究竟何义? “几何”一词是明代学者徐光启(1562—1633)在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合作翻译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原本》的时候首次使用的。关于徐光启选用这个词的原因,经过考证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是在翻译《原本》中“Geometry”这一英文单词时考虑了两方面因素,其一是这个词汇具有“测量地球”的意思,而测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想知道“多少”的问题,古汉语中“多少”通常用“几何”这个词汇来表达,这是意译;其二是英文单词的前缀“Geo”的发音接近汉字“几”的发音,所以“几何”是意译和音译兼容的翻译。[1]另一种观点认为“几何”是对“Magnitude”这一英文单词的意译。[2]“Magnitude”是“量”的意思,而研究量其实关心的就是“多少”,所以用“几何”。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就是“几何”与测量以及数量的多少直接相关。姑且不论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这些内容起码包含了语言及其文化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数学学习都是很重要的。 “方程”这一数学术语与“几何”不同,并非外来语的翻译,而是由我国古人命名并沿用至今的。由于时间久远,其一般意义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已经不明显了。就是说从“方程”的字面上很难联想出其“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数学意义。在古汉语中“程”最初是一种度量单位,后来引申有度量的意思。比如,“程者,权衡丈尺斛斗之平法”[3]的说法,就把“程”理解为各种不同大小的计量工具之间如何平衡(其实就是互相转化)的方法。这样的理解在许多词汇中都有所体现,比如“路程”就是度量所走路的结果。按迄今的考证,“方程”一词在我国数学文献中使用最早的是《九章算术》第八章。刘徽在其注释本中对方程的解释为:“群物总杂,各列有数,总言其实,另每行为率,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4]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多个未知数的时候,就需要分别排列出来共同考虑。两个未知数排两行,三个未知数排三行,有几个未知数就排几行,有行有列,所以叫作方程。其中“方”指的是排列出来的形状,“程”就是度量方法的意思。这实际上就是现在数学中的线性方程组。在《九章算术·音义》中对“方程”的解释为:“方者,左右也。程者,课率也。左右课率,总统群物,故曰方程。”[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给未知量配上相应的系数,使得左右相等就是方程。其中的“方”是左右,“课率”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配上系数。 这样的解释与现在所说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十分接近。 二、加法的结果为什么是“和”,而不是“合”? 数学术语是前人命名或者翻译,经过长时间历史沿革沿用至今的。由于文字本身含义的逐步变迁,原始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比如,为什么加法的结果用“和”而不是“合”?按照一般的理解,似乎“合”更为恰当。按照何金松所著《汉字文化解读》的解释,[6] “和”最初的意思是树上的小鸟此唱彼和的场景,后来引申为很多人演唱或演奏时乐音的谐和,所谓乐音的谐和是多种声音听起来就像一个声音。由此可以推断“和”是“两个或多个在一起就像一个”的意思。比如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和面(音:huó miàn)”,其意义就是面粉和水融为一体。中国传统的娱乐项目“打麻将”中的“和牌(音:hú pá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