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古与仿古从文献资料看清初君臣对古代书画-中华民国满族协会.docVIP

法古与仿古从文献资料看清初君臣对古代书画-中华民国满族协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古仿古文料看清初君臣古代器物的趣研究吉同化融合族化代文化的提倡探仿古的不能忽略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系列的或文化的特它是得的一化共有的以象徵符基的文化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境各有不同的文化文化是指民族的文化但是民族在史上曾不吸收融合多其他不同的民族在人或文化人上都具有一定的性因而所文化上是泛民族文化以中原地的典型民族文化主和治地位的共同文化文撰文化古代新疆西北民族研究年第期文撰文化古代新疆西北民族研究年第期族是以女真族主的民族共同清朝皇室治者是建州女真族的後裔探清代的仿古不能忽略女

PAGE PAGE 12 -法古與仿古:從文獻資料看清初君臣對古代書畫器物的興趣 研究員:莊吉發 同化融合—滿族漢化與歷代傳統文化的提倡 探討仿古的問題,不能忽略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系列的規範或準則,文化的特點,它是學得的,一體化,共有的,以象徵符號為基礎的。文化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環境,各有不同的文化。 漢文化是指漢民族的文化,但是漢民族在歷史上曾經不斷吸收、融合許多其他不同的民族,無論在體質人類學或文化人類學上都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因而所謂漢文化,實際上是泛漢民族文化,以中原地區的典型漢民族文化為主體和統治地位的共同體文化 劉文鎖撰〈漢文化與古代新疆〉,《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頁155。 劉文鎖撰〈漢文化與古代新疆〉,《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頁155。 滿族是以女真族為主體的民族共同體,清朝皇室統治者是建州女真族的後裔,探討清代的仿古,不能忽略女真族的漢化。民族間的同化過程,往往是雙向進行的,這也是形成民族共同體的重要條件。女真族本身有她自己的民族文化,隨著形勢的發展,女真族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逐漸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體,包括蒙古族、建州地區的漢族及朝鮮族,一般稱她為滿族。由於滿族進入漢文化覆蓋區的遼東地區,而使滿族的政治、文化及經濟體制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清太祖天命年間(1616-1626),金國內部出現了書房。清太宗皇太極繼承汗位後,書房擴大為文館。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仿明體制,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天聰十年(1636),改文館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內三院是按照參漢酌金的原則或準則建構的,漢族文化是泛漢族文化,金是女真族為主體的政權,金國文化含有濃厚的女真族文化因素。內三院的設立,幾乎承襲了明朝內閣、翰林院、六科中書、通政司等機構的執掌。皇太極為了健全新的政治體制,於崇德元年(1636)五月又在六部、內三院的基礎上設立了督察院,這個機構基本上是仿明朝制度建立起來的政權監察系統 《清史全集》,第一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頁334。滿族從建立六部到改文館為內三院以及設立督察院,大都本著官制有配套,仿明制要根據滿族的實際情況斟酌損益等準則進行的,也可以反映滿族的漢化過程,其特點是政治制度的仿古。皇太極在位期間,積極提倡翻譯漢文典籍,例如《大明會典》、《素書》、《三略》、《三國志通俗演義》等。其中《大明會典》的譯出滿文,對皇太極仿明制度改組其政權體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派遣大學士范文程去祭祀先師孔子。皇太極翻譯儒家經典,祭祀先師孔子,都說明他已經開始把滿族的民族文化納入了泛漢民族傳統文化的系統之中,落實於文化層面的法古與仿古。此外,《資治通鑑》等史書,也譯出滿文。清朝定鼎中原後,經史子集如《周易》、《書經》、《國語》、《詩經》、《春秋》、《孝經》、《四書》等,都有滿文譯本。康熙五十年(1711),耶穌會士傅聖澤奉命與白晉共同學習《易經》,撰有《易經稿》。乾隆二年(1737)。馮秉正將滿文本的《資治通鑑》譯成法文,取名《中國通史》。是書,費時六載,譯書稿寄送里昂圖書館 〈清宮畫家郎世寧年譜— 《清史全集》,第一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頁334 〈清宮畫家郎世寧年譜—兼在華耶穌會士史事稽年〉,《故宮博物院院刊》(北京,故宮博物院),1988年,第2期,頁48。 臨摹法帖—康熙皇帝對古代名家墨蹟的臨摹 清聖祖康熙皇帝玄燁是清世祖順治皇帝的第三子。《清史稿?聖祖本紀》記載康熙皇帝六齡,偕兄弟問安。世祖問所欲,皇二子福全言:「願為賢王。」康熙皇帝則言:「願效法父皇。」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潛心於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他認為帝王之道,以堯舜為極,孔孟之學,就是堯舜之道,他不僅立志效法父皇,而且以上接二帝三王的道統文化為己任。他勤求治理,也留心學問,在日理萬幾餘暇,常舉行經筵,御門聽政前後、由講官逐日進講《四書》、《五經》等書,他偶遇身體違和,仍進講不輟。或有一字不解,即與講官,反覆討論,期於貫通義理。康熙皇帝不僅武功頗有表現,其整理古籍,也是不遺餘力,《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淵鑑類函》、《駢字類編》、《古今圖書集成》等書編纂刊印,留下了不朽的學術貢獻。 康熙皇帝採行密奏制度後,臣工奏摺,都由他親手批諭發還,從不假手於人,這與他的勤習書法有關。他自己說過: 朕自幼好臨池,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凡古名人之墨蹟石刻,無不細心臨摹,積今三十餘年,實亦性之所好。即朕清字,亦素敏速,從無錯誤。凡批達督撫摺子,及硃筆上諭,皆朕親書,並不起稿 《十二朝東華錄》,康熙朝,第二冊(台北,大東書局),卷15,頁35。康熙四十三年七月乙卯,諭旨。 《十二朝東華錄》,康熙朝,第二冊(台北

文档评论(0)

zhaohuife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