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潮汐调和分析及海洋垂直基准面.ppt

  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63)   或在长期站和短期站调和常数已知时,以略最低潮面值为中介,即按如下方法推估: (5-64) 平均海面和深度基准面的综合传递    平均海面与深度基准面综合传递法可采用两类数据,即两站的逐时水位观测序列和对应的日平均海面、高、低潮序列。前者称为曲线比较法。    曲线比较法是假设长期验潮站利短期验潮站的水位序列分别可表示为C(i)、D(i),二者的关系可用数学模型表示为: (5-65)   其中:x表示两站的潮差比,y为两站间潮波传播延迟系数,即潮时差,z为基准面偏差。   计算时,首先取前两个参数的近似值x0=1、y0=0对(5-65)式序列线性化,得线性化后的误差方程: (5-66) 其中: ,A矩阵的第i行元素为 前二项用函数插值法得到,而未知数向量为: 。 在最小二乘意义下对(5-66)求解,获得X后由 (5-67) 再次作为近似值迭代求解。 5.5 海洋垂直基准统一框架 平均海面作为海洋统一垂直参考基准    海道测量实践证明,无论长期平均海面的直接计算还是短期站平均海面的传递都可达到较高的精度。这样,若以当地平均海面为垂直基准,就可以获得以该垂直基准表示的深度,即平均水深或无扰动水深。    平均海面具有很高的观测和计算精度,可以作为海道测量的基本垂直基准,并用于海洋深度基础地理信息的表示。对于传统以海图深度基准面为基准表示的航海图,其深度数据可通过基准变换得到以平均海面为基准的深度。 椭球面作为海洋统一垂直参考基准    随着GPS RTK在河道测量中的广泛应用,将GPS实测的大地高转换为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海图高变得越来越迫切。大地高转换为海图高需要两步来实现,即从大地高到正高然后再到海图高。    大地高转换正高    ① 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几何修正法。建立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几何 修正模型,并计算实际的大地水准面差距N。 (5-68)  ② 几何法也是一种确定局域大地水准面的方法。利用一定数量的、均匀分布的GPS水准点,也可构造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几何模型,直接反映大地水准面差距在局域的变化。 (5-69)    ③ 物理大地水准面模型是利用重力、水准和DTM等数据,通过复杂的模型计算而获得的 局域大地水准面模型确定后,便可将大地高h转换为正高H0。 (5-70) 正高转换为海图高 下面介绍一种横断面线性内插法:   对于相邻两个海图基准定义点T1(x1,y1)和T2(x2,y2),则位于T1 和T2河段间的任意一点P(x,y)在T1 T2连线上的投影点P? 的坐标(x?,y?)为: 图5-5:Saint John河NAD83椭球面到CD2000海图深度基准面间差距的分布 (5-71) 如果T1 和T2上的海图基准高程分别为hc1和?hc2,则P点的海图基准高程hcp可通过如下模型确定: (5-72)  式中,ST1P为T1到P之间的距离;ST1T2为T1和T2之间的距离    获得了海图基准高程的内插模型后,便可实现正高Ho向海图高Hc的转换。 (5-73) 思考题 潮汐调和分析有哪几种方法,分析这些这些方法的特点。 海洋测量中主要涉及那些垂直基准面?给出这些垂直基准面的定义。 通常情况下,平均海平面如何确定的? 确定理论深度基准面时,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垂直基准的传递与推估有哪几种方法,简述其中的一种。 * 潮流椭圆是用一些分潮流流速矢量端点的连线绘制而成的形如椭圆的图,这样的图称为潮流椭圆。它只是表示分潮潮流变化的一种类型。分潮流流动的类型与海岸和海底地形密切相关。实测潮流流速矢量端点的连线一般较为复杂,人们常把实测潮流分解为许多周期不同的分潮流,每个分潮流的流速和流向随时间而变化,一般呈回转流,它是无数的水质点在潮波运动中水平方向的周期性运动。 潮汐动力学理论 虽然潮汐静力学理论(即平衡潮理论)能够解释一些潮汐现象,但由于平衡潮理论的假定与实际相差甚远,并将原本为动力学的问题当成静力学问题处理,所以存在许多缺点,有许多潮汐现象解释不了。1775年拉普拉斯根据流体动力学方程,提出潮汐是海水质点在水平引潮力作用下的长波运动。以后,KelVin、Proundman、Defant、Airy、Sverdrup、Doodson等人从海水运动观点出发,相继研究了潮波运动以及在引潮力作用下潮汐的形成问题,发展并建立了潮汐动力学理论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