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 案 课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 (2)分析、应用碳循环过程 (3)说明生物富集作用的形成 (4)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培养学生迁移和分析的能力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4)通过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培养学生设计、分析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资源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引入 随着“低碳”话语的出现,现在“低碳社会”、“ 低碳城市”、“低碳超市”、“ 低碳校园”、“低碳交通”、“ 低碳环保”“低碳网络”、“ 低碳社区”——各行各业蜂拥而上统统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时尚。 问题:你对“低碳”了解多少?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低碳生活”呢? 思考、回答 从时尚话题入手,引发学生兴趣 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 为应对生态环境危机,概念和理念层面的东西如“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等等层出不穷,可为什么最后是低碳叫得最响,超过一度满天飞的“可持续发展”呢? 因为在这其中最主要的是碳元素。 碳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分布广泛; 同时,碳又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 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然后说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都参与哪些活动? 图片:碳循环 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到生物系统中,同时在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中碳元素又被释放到了无机环境中。 那么,这种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碳循环。 板书:碳循环 那么,对照这幅图,我们来思考一下问题: 1、C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碳酸盐 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3、碳在生物体间的传递渠道? 食物链(网) 4、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化能合成作用 5、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6、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的循环形式? CO2 这一些是,碳循环的主要特点 板书: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我们现在明白为什么要提倡低碳,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的能源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这一概念,便迅速得到各国相应,今天,“地球一小时”等活动更是为我们所熟知,那么为什么低碳能够这么迅速的成为全球性的共识呢? 请你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思考 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板书:全球性 这个生态系统指的其实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现在让我们利用“碳循环”的知识来分析一下“温室效应”。你对“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危害有什么样的了解?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C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而把C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 但是,现代社会中并不仅仅是这些,C进入到无机环境的途径除了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还有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导致了碳元素短时间内的释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的碳平衡,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从而形成了“温室效应”。 问题:大力植树造林,是否会对温室效应起到缓解作用? 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更应

文档评论(0)

jingp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