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创新培养初展华翅 科研道路探赏风光
中山大学工学院成立于2003年11月,为满足国家发展和相关工程技术快速发展急需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需求,立足高端,着重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力学基础和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具有国际视野、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的厚基础、强实践的创新型工程人才,近年来,工学院着力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基础、综合、创新有机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组织、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社会实践、举办学术竞赛活动等等,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不断探索具有工科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工学院共有5个项目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个项目获得国家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10个项目获得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无论是申报人数还是通过立项数,均创历年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罗语溪老师的指导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1级学生周炜红、谭智耀、岑露珊凭借《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反应器动力循环系统研制》项目获得“2012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作为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首届本科生,他们迈出了学科培养计划实践的第一步,扎实创新的培养方式不仅让初入大学的他们快速接触科研实践,项目队员还坦言:“让我真正爱上了科学!” 科研从大一开始 “大一年级就设有专业性的课题调研,期末的时候还要向老师展示答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做毕业论文的氛围”,项目负责人周炜红这样回想起第一年的大学生活。 2009年9月,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整体调入工学院,并于2011年9月招收首批本科生。学科负责人蒋庆教授带领该学科教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进行了细致的调研、修订。在蒋庆教授倡导下,秉承“背靠工科、面向医科”的办学理念,为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科提出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创新培育计划”,鼓励本科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入科研实验室,接触前沿研究,从而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及动手能力,切实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水平,帮助学生打造“沉甸甸、金灿灿”的本科学位。由教授或副教授带领讲师和师资博士后组成6个导师团,直接指导57名本科生从大一开始进入实验室,以渐进式的规范培养引导其开展科研创新实践。在学生刚跨进大学校门时就安排指导老师,大一就进入实验室,并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学习文献检索,期末要将自己的调研成果提交答辩。“因为调研和答辩,我才第一次做了PPT。老师的帮助也是事无巨细的,从调研课题的分析到PPT制作过程中的字体、背景、逻辑等等都是亲力指导的”,周炜红谈及答辩的时候说到。她还提到,正因为调研和答辩的训练,他们在申请项目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通过调研熟悉了文献检索的流程和技巧,在对申请项目涉及的生物反应器进行文献检索时便驾轻就熟了。同时,按照创新培育计划的要求,学生还要辅助导师和研究生开展机械设计工作,这些无疑对迅速熟悉机械设计的步骤和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有着很大的助益。 调研期间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需要学生自主分析并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调研的训练引燃了学生们思维碰撞的火花。性格较为内敛的岑露珊说到:“调研定题就是个让我非常纠结的环节。起初的课题定位在广州市医学实验室和国内外实验室设备条件的对比,但搜索的资料有限,整合的困难很大。”她表示第一次接触调研会觉得紧张而不知所措,但后来和老师协商更换调研课题,最后形成完整的调研报告,令她激动不已。 老师打开门,学生走进来 “老师将科研项目切块细分,让同学们根据兴趣选择加入到不同的课题中来。通过担任项目经理的方式让大家熟悉科研的每一个步骤,自己来探索科学的风光”,提起项目的申请过程,指导老师罗语溪这样说到。周炜红接着说:“这一次,我们全班同学都申请了项目,每个人可选报三个志愿,最后老师会根据我们的调研答辩情况和个人的兴趣爱好让每个学生都有合适的项目。” 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引导一个方向,提供一个平台,在科研的道路上打开一扇门,让学生走进来探赏风景,参与科研过程并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实现学生培养和科研发展的共赢。项目《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反应器动力循环系统研制》正是罗老师和同学们相互砥砺的结晶,对间充质干细胞这一重要资源的缺口产生问题意识,提出了以反应器动力循环系统研制的方式作出补充,如果研制成功将会在医疗上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项目上,老师和同学们将坚持两年,为成果的实现而努力,在探索中沐浴求真求实的雨露。 据统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超过60%的一年级本科生通过了国家、省、校级的各类创新训练项目立项。之所以能有那么多学生获得科研立项,与学院及学科秉承“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科学”的理念不无关系,更离不开老师们的全心投入。罗老师坦言,一年级本科生更需要接受科研的基本锻炼和培养,在经历高考后,他们要关注能力和技能的养成,以实现问题为导向,自己去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