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GIS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oc

基于RS、GIS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 基于RS、GIS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以RS、GIS技术为工具,对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与分类,得到该区的植被分布图。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各种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举例研究了其中的一种植被类型。研究结果定量描述了自然保护区内各植被类型的高程、坡向、坡度分布,给出科学的统计结果。初步总结了研究区内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把对植被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的定性理解转换为定量描述,结合实际给出了理论解释。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植被类型 高程 坡向 坡度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 1引言 随着遥感(Remote sensing)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的结合与发展,植物群落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进行定量研究成已经为可能。 在传统的研究中,一方面:对于山地植被的空间格局以及立地条件已有多种模式和解释性假说,但定量研究要却受到了空间定位、取样尺度和样本量等方面的阻碍,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也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国内定量研究地形因子与植被关系的并不多;另一方面:植被遥感多从资源调查入手,完成区域植被制图,并据此衍生出其他资源与环境图件,从而达到自然资源调查和区域分析的目的。例如:沈泽昊[8,9]等对三峡大老岭森林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及其地形解释,进行DCCA排序,但并未用到GIS技术。也有学者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植被区域空间分析,如崔海亭[20]等利用MSS和TM卫片,分析了大兴安岭南段植被水平和垂直结构。 目前结合GIS、RS技术,针对植被与地形、环境(气候、土壤)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应用RS、GIS技术,以浙江省临安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的南部分为研究区,就植被与地形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中采用了遥感影像处理软件envi;GIS软件:arcview、mapinfo、arcinfo;以及Microsoft excel。应用envi进行遥感影像的处理与分类,mapinfo进行数字化,arcinfo、arcview进行图层叠置分析,excel进行统计与制图。 2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研究区属于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南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临安县境内,北纬30°18′30″—30°21′37″,东经119°24′11″—119°27′11″,总面积1050公顷。1956年划定为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保护,中、成年林占绝大多数,森林覆盖率达95%。 保护区内土壤在海拔1200m以上为棕红壤,600-800m到1200m为黄壤,600-800m以下为红壤。太阳总辐射在山麓海拔200m以下和1300m以上为峰值区,山腰(海拔700米)和低谷为低值区。气候具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特征,自山麓(禅源寺)至山顶(仙人顶),年平均气温14.8°C—8.8°C,春秋季节短,冬夏季偏长。垂直方向上,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温度递减0.48°C。 区内年降水量达1390-1870mm,降水的空间垂直分布呈单峰型(两头小,中层较大),最大降水高度出现在海拔900-1000m左右。 研究区属于山地,地貌复杂。区内最高山峰为仙人顶(1506m)。山顶、山麓平均坡度相对小(0o-23.6o),山体中部坡度较大(23.6o-53o),属地貌学中的凸坡[13],最大坡度为53° 。仙人顶东面1100m-1500m一带坡度相对较小(0°-30°)。研究区位于天目山南部,以向阳的坡面为主,有两个较大的沟谷,一个朝南,一个由东南转向南。 3研究数据获取 遥感图像为2000年10月landsatTM图象;专题图件包括1:1万地形图,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调查资料为1990年《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报告》,2001年实地调查采样。 4研究方法 规律研究结果输出研究区植被立体(高程、坡度、坡向)分布统计植被与地形因子叠置分析研究区域植被水平分布图几何纠正与分类DTM(高程、坡向、坡度)TM遥感图片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数字化 规律研究 结果输出 研究区植被立体(高程、坡度、坡向)分布统计 植被与地形因子叠置分析 研究区域植被水平分布图 几何纠正与分类 DTM(高程、坡向、坡度) TM遥感图片 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数字化 研究中首先进行遥感影像的分类,然后在分类的基础上,在GIS平台下分析保护区内各种地形因子与各植被类型分布的关系,最后给出统计结果。 这里将地形因子分为:坡向、坡度、高程三要素。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影响植被的光、热、水等条件而发挥作用。在RS与GIS支持下可提取出植被类型与高程、坡向、坡度信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