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绪论 一、隧道的基本概念及工程概述 二、隧道的种类及其作用 三、隧道的发展历程 一、隧道的基本概念及工程概述 为达到各种不同的使用目的,在山体内或地面下修建的建筑物,统称之为“地下工程”。在地下工程的广泛范围中,用以保持地下空间作为运输孔道的,称之为“隧道”。 一般来说,隧道的修建总是首先在地下开挖出一个洞穴并延伸成为一个长形的孔道,称之为“导坑”。 二、隧道的种类及其作用 (一) 交通隧道 交通线上的隧道(交通隧道)是隧道中为数最多的一种。它的作用是提供交通运输和人行的通道,以满足交通线路畅通的要求,一般包括有以下几种:铁路隧道、公路隧道、水底隧道、地下铁道、航运隧道和人行地道。 (二)???水工隧道 水工隧道是水利工程和水力发电枢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工隧道包括以下几种:饮水隧道、排水隧道、导流隧道或泄洪隧道,排沙隧道。 三、隧道的发展历程 (一) 隧道工程的历史 隧道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人类的文明历史发展相呼应的,大致可以分为如下4个时代: 1.原始时代——即人类的出现到纪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利用隧道来防御自然威胁的穴居时代。 2.远古时代——从纪元前3000年到5世纪,即所谓的文明黎明时代,是为生活和军事防御目的而利用隧道的时代。 (二) 我国隧道工程的发展和成就 我国第一座铁路隧道修建在台湾,是基隆到台南的铁路线线上一座长仅261m的窄轨净空隧道。1907年在京包线上修建了八达岭隧道。这是由我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施工的。 建国之初,在短短的三年之内,在成渝线上修复了13座隧道,在宝天线上改建了136座隧道,并完成了天兰线上的48座隧道,使当时支离破碎,断断续续的铁路完全修整好,全国铁路畅通无阻。 第五章 隧道结构体系设计 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概 述 三、岩体的强度 岩体的强度要比岩石的强度低得多,并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一般情况下,岩体的抗压强度只有岩石抗压强度的70~80%,结构面发育的岩体,仅有5~10%。和抗压强度一样,岩体的抗剪强度主要也是取决于岩体内结构面的性态,包括岩体的力学性质、充填状况、产状、分布和规模等;同时还受剪切破坏方式所制约。 四、岩体的构造—力学特性 岩体是由下述几部分构成的: a) 不同尺寸和类型的岩块; b) 结构面; c) 岩块间的充填物。 从岩体构造—力学特性上看,大体上可分为无裂隙岩体和裂隙岩体两大类。地下工程在多数情况下是修筑在裂隙岩体中的。裂隙岩体的地质构造特征是结构面的存在。 岩石只是岩体构成的一部分,它的性质不能代表岩体的物性,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由上述条件决定的岩体构造-力学特性是它的非连续性、非均质性、各向异性和突变性。 五、岩体的破坏准则 理论和试验研究都表明,多数岩石在初始应力状态下处于弹性阶段,而在开挖成洞后,洞室周围岩体将产生松弛或进入塑性状态。 弹塑性模型的基本概念是认为岩石在屈服极限之前,只有可恢复的弹性变形,达到屈服极限以后,变形由可恢复的弹性变形和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塑性变形)两部分组成,弹性变形按弹性理论计算,塑性变形按塑性理论计算。 材料随着外力的增加由弹性状态过渡到塑性状态。当应力的数值等于屈服极限 时,材料屈服,开始产生塑性变形,而 就是单向应力状态下的屈服条件,也称作“塑性条件”,它是判断是否达到塑性状态的准则。 目前,在实际设计中,采用最多的是摩尔—库仑破坏准则。图4-4表示受到主应力( )作用时,材料屈服的应力圆。 由图可知 图4-4 材料强度包络线及应力圆 格里非斯认为,内部有裂隙的材料,在裂隙的尖端部位将引起应力集中,从而导致材料强度的降低。当拉应力集中值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时,裂隙就会扩展,从而导致岩石破坏。为了计算应力集中值,将这些裂隙假定为很小的扁平椭圆裂纹,按平面状态破坏理论处理,如图4-5所示 。 图4-5 格里非斯准则 除了上述准则外,尚有许多其他的破坏准则,如Mises准则、Drucker-Prager准则等。 六、岩体的流变特性 流变包括两方面:一种是指作用的应力不变,而应变随时间增长,即所谓蠕变;另一种则是作用的应变不变,而应力随时间而衰减,即所谓松弛,如图4-6所示。 图4-6 岩体的流变 七、岩体结构分类及其破坏特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