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3.六气化火说(火热论) 1)火热致病的广泛性 在《内经》的基础上,把属于热的从7种扩充到34种,把属于火的从10种扩充到23种。 2)六气皆能化火学 六气:即六淫(风、燥、湿、寒、火、热) 风与火热的关系 湿与火热的关系 燥与火热的关系 寒与热的关系 * 4.火热病证治 1)表证: 辛凉解表法: ☆辛凉开发郁结法—阳热之邪郁遏在表 (石膏、滑石、甘草、葱白、豆豉) ☆辛凉表里双解法—即有表热又兼里热 (防风通圣散、双解散) * 2)里证:攻下里热,清热解毒,养阴退热 ☆里热郁结——“三一承气汤” ☆热毒极深,波及血分——“承气汤加黄连解毒汤” ☆大下后热势尚盛——“黄连解毒汤合凉膈散”或“白虎汤合凉膈散”。 * (二)杂气学说 1.“杂气”是有别于六气的一种物质 吴氏认为温疫的病因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及不正之气无关,提出了崭新的温疫病因新说——“杂气论”。 2.“杂气”致病的传染性、流行性和散发性 * 3. “杂气”致病的特异性、部位特定性、偏中性 1)特异性 即“杂气”是多种多样的,某种杂气只能引起某种疾病,不同的杂气引起的疾病不同。 2)部位特定性 是指杂气(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有选择性地导致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发病。 3)偏中性 是指有的杂气只能导致这一种属的动物发病,而不会导致那一种属的动物或人发病;有的杂气只能导致人发病,而不会导致动物发病。 * 4.温疫的传变 温疫的传变,是从半表半里的膜原开始,吴氏根据感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传变方式等不同归纳为九种类型。 又可归纳为四大类:向表传变;向里传变;同时向表里传变;表里先后传变。 * 5.温疫的临床症状——表里两大症 1)表证(但表不里) 表现为头疼身重,发热而复凛凛恶寒等,若疫邪外传,由肌表而出,或自斑消或从汗解。 2)里证(但里不表) 表现为外无头痛,继之无三斑四汗。 邪传里之上者:胸膈痞闷,欲吐不吐,或虽得少吐而不快。 邪传里之中下者:心腹胀满,不呕不吐,或大便秘,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大肠胶闭。 * 6.温疫的治法 1)温疫初起: 邪毒即不在经,又未入胃,居于半表半里的募原,汗之不得,下之不可——达原饮——疏利半表半里之邪,邪气溃散,表里分消。 2)邪毒分传表里 三消饮——因势利导,使邪毒早日分离。 * 3)邪热散漫在外:(大热、大渴、大汗、脉洪数) 是邪离膜原,中结渐开,此时不必透达膜原。——白虎汤 清肃肌表,使邪毒由汗出而解。 4)若邪热传里 结于胸膈者,为邪气在上——用瓜蒂散引而越之,使疫毒由吐而出。 结于膈下者,属邪毒在中下——用承气汤引而竭之,使疫毒由下而去。 5)若疫毒表里分传 宜承气汤、先通其里,里通表自和,即“温疫下不嫌早”。 * (三)目前对温病病因的认识 1.从祖国医学来看,病因是个病理概念,离开临床症候就不可能推出病因,临床证状高度概括就是病理概念。 温病的病因学说,是古人根据四时温病的临床特点,联系发病季节,气候变化而作出的推理理论。 * 2.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温病包括了多种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其发生的原因不言而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当然气候、环境、地区等自然条件,可以影响到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和人体的防御机能,但这只能作为发病的条件。 * 3.今天我们如何处理六淫病因与生物性致病因素,值得探讨。如重庆中研所就提出“毒”的问题,认为毒包括微生物病原、内毒素、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炎性分泌物等。提出“毒随邪入”“热由毒生”“变为毒起”“毒不去,热不除,变必生”的新论点 * 小结 以上从历史到如今的关于温病在病因学上的认识,归纳起来,我们认为是包括致病微生物在内的四时气候变化造成温病的发生,就目前来说,这个观点既符合现代医学的实际,又不违“辨证求因”“审因认治”的原则。 * 二.发病方面 (一)伏邪温病说(包括伏寒化温与伏热后发两种) 1.伏寒化温说:从《内经》至明·汪石山以前,该说法一直占统治地位,他们认为温病是由于冬季感受寒邪,不即发病,寒邪内伏,久郁化热,过时而发的伏气温病。认为寒邪是温病的病因,和认为温病均是伏寒化热的伏气温病,其证据是不充分的。 * 2.伏热后发说:认为伏气温病的发生并非感受寒邪,而是感受温邪后不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