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山站地区臭氧洞和UV-B的特征分析.pdf

1993年中山站地区臭氧洞和UV-B的特征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卷第4期 ( ) .6, .4 南极研究 中文版 Vol No 1994年12月 ANTARCTIC RESEARCH (CHINESE EDITION ) December 1994 1993 年中山站地区“臭氧洞” 和 - 的特征分析 UV B 周秀骥 郑向东 陆龙骅 郭 松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81) ( ) ( 提要 本文给出了1993年在东南极中山站 69.38 °,76.37 ° 地区首次运用 世界气象 S E WMO ) 组织 认可的 臭氧分光光谱仪, 进行臭氧和 地面的同步观测结果。观测表明中山 Brewer UV B 站地区在1993年8月初到11月底频繁出现臭氧低于200DU 的值;12 月初臭氧值恢复正常。在整 个“臭氧洞”期间, 臭氧值起伏变化很大, 并且和70hPa 到50hPa 上空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臭氧 的日变化不很明显。中午时刻有生物效应的 辐射通量与臭氧斜程柱总量呈负指数关系; UV B 云和太阳高度角控制着 辐射通量 日变化过程。 光谱扫描的结果表明295-325 UV B UV B nm 波段内的光谱强度比315-325 的光谱强度更受臭氧变化的影响。消除云和气溶胶对 nm UV B 辐射过程的部分影响, 对每天中午时刻300.5 nm 和323.5 nm 光谱强度比值计算, 反映出了 “臭 氧洞”期间臭氧值降低是 辐射增强的重要因子。 UV B 关键词 臭氧   辐射通量 光谱强度 UV B 一、引  言 ( )    自1985年发现南极“臭氧洞” .,1985 以来, 各国政府和大气科学界对每 Farman et al 年春季南极大陆上空臭氧急剧减少以及它对紫外辐射环境的气候效应给予很大的重视, 对“臭氧洞”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1991 ) 。目前比较一致 Anderson et al 的观点是: 由于南极大陆特殊地理环境, 大气环流和辐射效应使得南极上空在极夜期间形 成了一个稳定的并和中、低纬度地区的大气系统处于动态分离(dynamical isolation ) 状态 的极地涡旋(Polar Vortex ) ; 极地涡旋阻碍了南极大陆上空大气和中、低纬度地区的大气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