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气运动相关规律解读及备考启示
一、规律解读
1.热力环流原理
热力环流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比较A、B、C、D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根据空气密度大小来确定)
【规律解读】先有大气垂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大气水平运动才称为风,并且高空中风和近地面的风风向大体相反;高空中气压和近地面气压相反;等压线凸上为高压,凹下为低压。在热力环流中,气压差异是指在同一水平高度上的气压差异;而在垂直方向上,任何情况下都是随高度增加气压在降低。
2.风的形成
A.高空中的风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最终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B.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最终风向和等压线成一夹角
C.实际中的风:受地形影响,等压线闭合
【规律解读】风的形成规律更多的强调应用性和结论性,对整个过程和受力分析把握要求不高。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风的直接动力,力的方向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在判断近地面风向的时候,先做某个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力的方向向右偏一定角度。
高空中风最终和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高压在高空风向的右侧(南半球左侧);近地面的风最终和等压线成一夹角,北半球高压在风向的右后方(南半球左后)。
3.三圈环流形成和分布规律
A.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带为轴南北对称,
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B.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两个少雨带: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规律解读】
①大气环流的学习要用运动的、立体的、空间的观点去理解。关键是把握近地面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名称和分布规律。
②气温和气压有三种关系: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是热力低压和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动力低压和高压。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规律
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时间
温度
气压
切断气压带
实 际 情 况
7月
陆高海低
陆低海高
副热带高压带
仅在海洋
北太平洋
夏威夷高压
北大西洋
亚速尔高压
1月
陆低海高
陆高海低
副极地低压带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规律解读】夏季影响北半球的主要是副热带高压,亚洲低压属热力原因形成,太平洋的高压是副热带高压在海洋上的保留,是动力高压。冬季影响北半球的主要是副极地低压带,亚洲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而太平洋的低压则是副极地低压带在海洋上的保留,属动力低压。
5.季风环流形成分布规律
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规律解读】
①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②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热带草原气候)
③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 东南季风:降水多——我国东部地区 赤道气团(印度洋)———西南季风: 降水多——我国西南地区;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西北季风:降水少。
6.气候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 因
气候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之间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
湿季干季交替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北纬2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和气压带风带移动
全年高温
旱雨季分明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0°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
冬寒冷干燥
夏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影响
全年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
干旱少雨
亚寒带
针叶林气候
北纬50°~70°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
冬寒长
夏短暖
寒带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儋州第一中学.ppt
- 外压容器的稳定性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pdf
- 外埔国小学生日行一善纪录表-外埔国小wiki.doc
- 外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顺德区人民检察院.doc
- 外界风对射流扩散火焰图像特征的影响.pdf
- 多变数函数的极值含Lagrange法.ppt
- 多媒体外语教学与证照-美和科技大学.ppt
- 多孔介质方腔内混合对流格子Boltzmann模拟.pdf
- 多尺度光斑中心的快速检测-光学精密工程.pdf
- 多层厚壁圆筒频率方程的简化及一类贝塞尔函数递推-应用数学和力学.pdf
- 《GB/T 32879-2025电动汽车更换用电池箱连接器》.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21649.2-2025粒度分析 图像分析法 第2部分: 动态图像分析法.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20899.9-2025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碳量的测定.pdf
- 《GB/T 20899.9-2025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碳量的测定》.pdf
- GB/T 20899.9-2025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碳量的测定.pdf
- 《GB/T 33820-2025金属材料 延性试验 多孔状和蜂窝状金属高速压缩试验方法》.pdf
- GB/T 33820-2025金属材料 延性试验 多孔状和蜂窝状金属高速压缩试验方法.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33820-2025金属材料 延性试验 多孔状和蜂窝状金属高速压缩试验方法.pdf
- GB/T 45910-2025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模板保护方案的性能测试.pdf
- 《GB/T 45910-2025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模板保护方案的性能测试》.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