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上的概念发展-Loxa教育网.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天文學上的概念發展 黃湃翔整理 洪嘉琪、林函霓繕打 兒童對世界的認知是一種直覺式理解,例如:地球是平的、靜置的座落在宇宙間;太陽和月亮是由上或由下或由東或由西方向運行,形成日夜的循環。 直覺知識的在建構過程上是緩慢的、漸進的,並在科學解釋上出現多樣的迷思概念。 科學學習困境 (The Problem of Learning Science) 科學教育研究顯示雖然學生能記憶公式並通過考試, 然而他們對科學的理解是膚淺的,並夾帶許多迷思概念。 缺乏科學素養的人,往往是以其日常經驗來建構其對自然世界的直覺式理解。 直覺式理解 這種直覺式知識用來解釋日常現象往往與科學的解釋大異其趣;因此不像其他學習領域,學生先備知識可作為學習新訊息的輔器,在科學領域,先有知識反而可能是學習的阻礙物。 天文學內的直覺式與科學式的模式 (Intuitive vs. Scientific Models in Astronomy) 雖然我們對天文現象的經驗不如對週遭物體感受來的直接,然而卻有豐富的地球、月亮、太陽和星球的大小、形狀構造和運行的肯定信念及確切解釋。 天文學中直覺式和科學式理解的差異 晤談過程實例 Renae (一年級生) 實驗者:如果你沿一直線往前走,走了好幾天後,你 將會到達到那? 兒 童:你會到達...... 實驗者:那呢? 兒 童:你會到某一個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地方。 實驗者:那麼如果你不停的走。 兒 童:如果你那麼做,你會迷路了。 實驗者:你會不會到達地球的盡頭或邊界呢? 兒 童:會吧! 實驗者:你會不會在地球的邊界上掉了下去? 兒 童:不會的。 實驗者:為什麼不會呢? 兒 童:因為,要是掉下去了,就回不來了 實驗者:好吧!那麼,你會不會真的掉了下去? 兒 童:不會啦! 實驗者:但是地球不是有邊界嗎? 兒 童:是呀! 實驗者:那麼,如果你還能回來,你想你會不會掉下去? 兒 童:是喔!……而且如果你到邊界帶著東西,你一手     抓著,會比較容易下去呢! 兒童的宇宙信念(Children’s Cosmological Beliefs) 「地球會轉動嗎?怎麼發生的?」回答結果百分率 地球、太陽和月亮的運行 學生由在文化上「月球上下移動」或 「東、西移動」(答題3)到現在認可的答  案:月亮是繞著地球移動(答題5)。 令人驚訝的是,有相當高比例三年級與五年級學生:認為「月亮是不會動的(答案2) 地球、太陽和月亮的運行 兒童對「太陽會運轉嗎?」和「示範給我看是如何發生的」的回答呈現在表7-4,我們觀察到相同的發展變化,由太陽是上/下或東/西(答案2)的天真信念,到太陽是自轉(答案4)或太陽不動(答案8)的信念。許多兒童有錯誤信念,也就是太陽是繞著地球轉(答案3)。 表7-4「太陽會動嗎?怎麼發生的?」問題的回答結果百分率 日/夜循環 即便是在五和六年學生上,也很少有學童解釋晝/夜循環的發生,是因為地球的自轉(答案7)。 有些兒童知道晝/夜循環與地球運行有關,但是不知解釋如何發生(答案8)。 地球、太陽與月亮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在這類問題中,兒童在看過太陽系的圖片後,被問到是否知道這圖片代表什麼。如果他們答「知道」,則要他們指出哪個是地球、太陽、月亮 。 針對「指出地球」這問題的答覆,顯示出由地球中心轉換為太陽中心觀的觀念變化。 地球、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相對大小 本研究樣本中的大多數幼童認為地球比太陽、月亮和星星大。學童在回答太陽比地球大的比例因年齡而增加(答題2),但是,仍有許多五年級的學生認為地球或月亮比太陽大。 表7-9「地球、太陽、月亮、星星,那一個最大?」的回答結果百分率 地心引力 晤談內容 Robert (五年級生) 實驗者:人可以生活在地球的底端嗎? 兒 童:不能他們會掉下去。 實驗者:現在記得是地球(展示地球儀)。假設 有一位小女孩站在地球底端,他會掉下 去嗎? 兒 童:是的。 探討地心引力理解 表7-10「地心引力」回答結果百分率 印度和美國的地球形狀模式 地球的形狀 在印度的樣本中,兒童深信地球的形狀是一片圓盤,浮在海水之上,在美國樣本中,只有一名小孩有相同的想法。 這些模式曾被用解釋為一種展現文化特異性對兒童概念發展影響。很顯然的印度小孩的觀點以地球浮在水上為主。 概念改變過程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hange) 在這一章我將以三方向來討論概念改變,我個人認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構成天文學領域的不同概念中其獲得這類概念的流程,不同層次中對直覺式概念的理解和兒童迷思概念的建構。 獲知流程 在天文學領域,個人化概念的關係結構(relational structure), 會影響知識的獲取。例如:地球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