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部水利署-水利产业知识化育成中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經濟部水利署 「水利產業暨綠能發展策略專家座談會」會議結論 通案性結論: 政府應輔導拓展水利產業之國外市場,例如參與國際展覽活動等,為後續政府推動儀器產業發展之重要工作。本署業規劃於2015年邀請國內產、官、學、研及顧問界共同參與第七屆世界水論壇(7th World Water Forum),期對水利產業推動有所助益。 政府採購法雖提供限制性採購之機制,惟實務上對具有專利權之本土儀器採購卻恐有圖利特定廠商之慮,而未能提供本土儀器之市場進入優勢,更阻礙國內研發投入,不利該產業發展。政府宜更有效進行國內採購制度配套措施、技術與行銷輔導、國內外市場開發等之協助,以利本產業發展。 議題一:具防洪減災功能性之水利產業可行推動方向 台灣土地資源有限,為因應氣候變遷造成高強度、集中降雨型態趨勢,可仿效先進國家推動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此一政策如獲支持推動,可帶動基於環境保全考量之防災、減災基地保水相關設施之產業發展,另重新歸零思考之預警報及災後復建系統應可尋求跨域整合技術發展。 防洪減災產業國內具備成熟技術水準,除滯洪產品材料及成品開發、施工規劃設計技術整合提升外,完工後之效能評估與相關監測設備研發等均為後續可推動方向。 都市防洪之治水規劃需有風險分攤概念,為使基地保水增加滯洪量及兼顧生態保育之功能,宜考量使用基地保水及透水性高之材質;現今不僅要以「海綿城市」規劃,更要以「海綿台灣」之觀點推動相關防洪作業,讓台灣這塊土地轉變為能夠吸水、貯水之超級大海綿,達到降溫、防洪、抗旱等效益,以因應氣候變遷造成天氣異常之嚴竣考驗。 各項相關之配套產業(市場機制、資訊、法規、設備…)如何標準化,為後續推動之重要考量。 工程防洪仍有極限,產業應以國內需求及發展在地產業考量為宜。 議題二:水文資訊與監測技術之相關產業扶植策略 國內水文觀測儀器運用已相當廣泛,但均仰賴國外產品。為減少維修耗時之窘境,宜加強國內水文儀器產業之本土化研發與生產;惟國內生產產品受限市場規模,相當有限,然國內水情條件極適合操兵試驗,故仍有發展條件。未來除既有水文即時觀(監)測與預警儀器設備功能外,對於跨領域,與其他產業間之異業技術結合可為未來發展重點,例如研發土壤水分感應器替代累積雨量做為土石流監測預警條件等,以與現有產品有所區隔。 水文觀(監)測儀器產業宜持續推動儀器檢校與認證,以支持產品開發之技術提升,在政府各部門在長期推動上應持續建立各種儀器之檢校與認證技術及中心,在短期推動上,審視目前國內水文觀(監)測儀器之檢校與認證環境,屬雨量計之檢校與認證較為成熟,短期宜針對雨量計加速推動,俾使本土發展之儀器得以推向國際。 議題三:節水技術產業發展現況與發展瓶頸 受限於台灣天然環境特殊,蓄水利用有其限制。為紓緩地面供水壓力,節約用水為現階段水源運用必要之策略。而水價太低為目前推動節約用水進度不如預期之主因,水價是減少用水直接手段,效率用水則需產業技術的突破,降低節水器材成本、培育用水評估科技、雨(中)水利用將是具備潛力之產業。 國內節約用水措施,自行政院83年核定迄今已近20年,目前以減少用水及提升用水效率兩種面向達到用水節約目的。執行迄今,在民生(每人每日用水量減少至約268公升/日)及工業(製程回收率提高達65%)方面,以及自來水漏水率降至20% 水利署刻正思考規劃水價方案及研擬「節約用水修正措施」,今天各位引言人、與談人及在座專家意見將為爾後推動相關作業之重要參考。 議題四:再生能源供應新興水源開發是否可行 面對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對我國能源及水資源環境之衝擊,應積極推動綠能產業發展,尤其以積少成多之思維由各種方面積極發展。 再生能源開發成本高,目前倘為供應製造新興水源(海水淡化、污廢水回收)而開發,其經濟規模尚需多方考量。應於有開發新興水源必要,且有多餘的再生能源之前提下,始考量利用尚有餘裕之電力產製新興水源;惟新興水源開發亦須思考搭配節能措施或設備研發,以有效降低動力成本及能源限制。 為因應人為或氣候變遷導致之環境變化,新興水源、再生能源(綠能)、農業生產節水等均為水利署未來推動工作方向。105年鳳山溪污水廠放流水回收再利用即可開始運作,另高雄南星計畫亦將推動設置海水淡化廠,此等新興水源計畫均亟需穩定、低成本之能源支持。各種排水路、渠道、供排水管路系統、平壓塔、潮汐潮差、洋流等均可積極評析綠能開發及與新興水源計畫整合推動之可行性;特別是積少成多、積沙成塔之微水力發電,於目前能源不足之下,應可優先進行推動評估。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