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7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
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
专 业 会计学(本科)
学 号
学生姓名
2015年1月
陕西民俗文化
摘要
陕西是中华民族 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 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 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 巴蜀 水乡,横跨 陕北高原、 渭水盆地和 秦巴山区。有着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 民风民俗既 源远流长、 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 异彩纷呈。
关键词:陕西 民俗文化 表现形式 措施 保护 产业
一、什么是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 民间民众的 风俗生活 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 风俗 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 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 传承性和 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 文化遗产。早在《 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 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 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 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 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 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二、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
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关于 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 东至河华,膏壤 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 公刘适邠,太王 王季在岐 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 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 陕北地区新的人 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 册府元龟》说:“ 秦始皇遗 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 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 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 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 陕北 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 汉中府志》说:“ 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 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 寰宇记》说:“ 汉高祖发 巴蜀,伐 三秦,迁蜀七姓于 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 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 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 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 秦风》喜得无 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 汉高祖刘邦进军 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 三秦,建都长安,关 内关外风习会合,使 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 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 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 文王用之以兴,‘ 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 秦人用之, 未几而一变其俗,则 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何哉? 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_T 26949.1-2020工业车辆 稳定性验证 第 1 部分 总则.docx VIP
- 皮肤科临床诊疗规范2020版.pdf VIP
- 医用耗材培训、运输、售后服务方案.docx VIP
- (高清版)B-T 26949.4-2022 工业车辆 稳定性验证 第4部分:托盘堆垛车、双层堆垛车和操作者位置起升高度不大于1 200 mm的拣选车.pdf VIP
- 2024年6月青少年软件编程图形化等级考试试卷三级真题(含答案).docx VIP
- 医院病例:(鼓楼临床医学院(内分泌科—1型糖尿病)——病例.doc
- 足部保健按摩.ppt VIP
- 初化学空气与氧气知识点复习.doc VIP
- 斜视课件(ppt文档).pptx VIP
- 供货、安装、调试、验收方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