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佛教和我国文化精神.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精神 文学:现在用得很多词其实也是从佛教中来的,比如涅磐、报应、劫难、醍醐灌顶等等等等。唐代王维作品受佛学影响十分明显,被人称为“诗佛” 艺术:佛教传入中国后画坛出现了不少以佛教题材为主的作品,著名的有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等。更有名的是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等等,为我国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也是佛教经典《金刚经》(在莫高窟发现的) 哲学:佛教思想对我国影响深远,在知识分子中尤其明显,著名的如苏轼。汉代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佛教和儒教势力逐渐发展壮大,甚至在隋唐时期出现过“三教并行”的局面,后世儒学也吸取了许多佛教思想,陆、王心学受佛学影响更多。 一、佛教与哲学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译及弘扬成为热潮。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因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且不论宋明理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响了数代国人。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康有为的《大同书》则受到佛教无我思想的影响,立志打破社会各阶级的界限。 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胡适先生早年曾撰写《中国哲学史大纲》,及半便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他不了解佛教。其后,他也开始研究佛教,并收集了很多禅宗方面的资料,尽管他的考证未必为教界接受,但也从中反映了他对佛教的重视以及佛教于中国哲学的深远影响。 佛教渊源于宗教和哲学特别发达的印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在印度,从早期的《奥义书》到六派哲学、佛教思想,充分体现出宗教与哲学一体化的特点。《奥义书》既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哲学名著。叔本华对《奥义书》的评价是:我得到此书,生前可以安慰,死后可以安息。根植于印度的文化传统,佛教亦形成了深厚而系统的哲学义理。传入中国后,祖师大德分别根据佛教典籍中的部分思想,建构了不同的修学体系。若从哲学角度来研究,也可将华严、唯识、天台、三论等宗派称为华严哲学、唯识哲学、天台哲学、中观哲学。 近代以来,尤以唯识哲学在学界的影响为最。民国年间,欧阳竟无在南京创办“支那内学院”,专门研究法相唯识。梁启超、熊十力、梁漱溟等许多著名学者皆曾于其门下受教。当时,梁漱溟受蔡元培之邀在北大讲授印度哲学,主要从佛教的角度进行介绍,开高校讲授佛学风气之先。其后,熊十力也曾到北大开讲唯识。从正宗的唯识思想来讲,熊十力属于离经叛道之列。因为他又走回了宋明理学的老路,成为现代新儒学宗师。他所撰写的《新唯识论》,则吸收真常唯心的思想,对唯识理论进行重新诠释。此书甫经问世,便引起支那内学院乃至整个佛教界的批驳,出现了一系列破《新唯识论》的文章。 唯识的哲学思想非常丰富,对精神现象及潜意识分析尤为深入。它着重探讨的是认识与存在的关系,其主要思想可归纳为两点:其一,我们认识的对象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其二,我们认识的对象是由我们自己规定的。唯识思想和海德格尔、胡塞尔的现象学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现在有不少学者在从事唯识学和现象学的比较研究。唯识学从世界观、本体论建构了庞大的哲学体系,其理论多根据因明而建立。而因明的结构较之西方形式逻辑更为严密,因而,唯识学的整个建构非常严谨。 二、佛教与文学 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也十分广泛。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佛教中的许多经典,如教界广为流传的《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即使单是从文学角度来看,也足以是传世力作。 佛经所展现的时空观,更是国人闻所未闻的。中国人的时空观比较狭窄,正如庄子所言,“六合之外,圣人论而不议”。而佛经阐述的时空,则为我们展现了极为磅礴的气势。在《维摩经》中,维摩诘示病,佛陀派弟子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1****175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