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 1 -
1 -
4 -
附件3:
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
范围
本配置要求规定了登山健身步道的分类与分级、选址要求、设计要求、建设要求、配套设施要求、标识系统要求、智慧信息系统要求、环境保护系统要求、安全救援系统要求、检测要求、验收要求。
本配置要求适用于各类登山健身步道场所。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9079.30-2013 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 第30部分:山地户外场所
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 10001.2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GB/T 10001.4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4部分:体育运动符号
GB/T 23268.1 运动保护装备要求 第1部分:登山动力绳
HJ/T 6-1994 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配置要求。
登山健身步道 mountain trail system
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行道路。
环境容量 environment capacity
又称环境负载容量、地球环境承载容量或负荷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
流量控制 flow control
基于生态压力,对单位时间内通过登山健身步道总人数进行的限定。
缓冲带 buffer zone
登山健身步道两侧为保障使用者安全与降低对登山健身步道所在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带状区域。
分类与分级
分类
线状登山健身步道
一条拥有独立起点和终点,且起点与重点互相不重合的登山健身步道。
环形登山健身步道
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形的一条登山健身步道。
网状登山健身步道
由多条登山健身步道交错形成的网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
分级
按建设程度,分为A、B、C三级。
A级
属性:完全开发。
路面和交通流量(依据流量控制原则):路面宽、坚实、稳定,通常整条步道规格统一。交通流量低到中等时设计单行线。交通流量中到高时设双行线。
设计宽度(除注明外均为非荒野路线):无荒野路线,单行线宽度1-2m,双行线宽度1.5-3m,建筑最小宽度1m。
设计坡度:理想断面坡度2%-3%,最大断面坡度3%,最大距离密度为步道总长的0%-5%。
设计断面坡度:理想断面坡度2%-3%,最大断面坡度3%。
设计洁度:宽度1.5-2m,无植被侵占;路肩清洁0.45-0.6m。
设计路面:无突起,无障碍物,台阶总长度通常少于步道总长度的8%。
设计转弯半径:1.8-2.4m。
路面材料:通常用沥青或其他外来材料硬化。
建筑特点及路面元素:建筑普遍或连续;通常使用外来材料。可包括桥梁、木栈道、路肩、扶手、路边便利设施及类似设施。
一级导示标识:设置于各出入口。在第一出入口修建步道大门。
二级导示标识:设置于各关键节点、功能区、岔路口。
三级导示标识:每500m等距设置。
警示标识:全面设置,内容详尽。
劝示标识:全面设置,内容详尽。
附属设施:可能高度修整过。有步道服务中心。有固定式露营地以及中转式露营地。有广被利用的休息点,通常形式完整。有多个停车场。有多个活动准备区(缓冲区)。对步道环境,通常是郊区。
B级
属性:高度开发。
路面和交通流量(依据流量控制原则):路面宽且相对平整。少有不规则处。主要为单行线,局部交通流量大的区段设双行线。
设计宽度(除注明外均为非荒野路线):荒野单行线宽度0.6-0.8m,双行线宽度1.2-2m,建筑最小宽度0.5-1m。
设计坡度:理想断面坡度2%-10%,最大断面坡度15%,最大距离密度为步道总长的5%-20%。
设计断面坡度:理想断面坡度3%-7%,最大断面坡度10%。
设计洁度:宽度1.2-1.5m,无植被侵占;路肩清洁0.3-0.5m。
设计路面:突起不常见、不连续。障碍物不常见、量小;单体直径小于0.2m。台阶总长度为步道总长度的8%-10%。
设计转弯半径:1.2-2.4m。
路面材料:就地取材或外来材料修建。路面也许硬化。
建筑特点及路面元素:建筑普遍或大量;就地取材或使用外来材料。人工或自然涉水。在保护资源或方便使用者时,可架设桥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