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的形成与一般特征.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煤层的形成与一般特征 一、煤层的形成 煤层是由泥炭层转化而来的,泥炭层的堆积主要取决于泥炭沼泽的水面和植物遗体堆积的沉积 面(即泥炭层的上表面)两者间的关系。泥炭沼泽水面和植物遗体堆积面保持均衡,即泥炭层堆积面 不断增长和沼泽水面不断上升保持均衡,是泥炭层不断增厚的必要条件,一旦这种均衡遭到破坏,泥 炭层的堆积也就随之终止。 植物遗体堆积速度和沼泽水面上升速度之间,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补偿方式:过度补偿,均衡补 偿,不足补偿。 当沼泽水面上升速度小于植物遗体堆积加厚的速度时称过度补偿。过度补偿持续发展,沼泽供水 条件愈来愈困难,以致已堆积的泥炭层因暴露而遭到风化剥蚀,难以保存而形成较厚的煤层。 当沼泽水面上升速度与植物遗体的堆积加厚速度大体一致时,称均衡补偿。在均衡补偿条件下, 泥炭层得以不断加厚,相对均衡状态的长期持续,便形成厚煤层。 当沼泽水面上升速度大予植物遗体堆积速度时,称不足补偿。这时沼泽水不断加深,沼泽环境发 生变化,泥炭堆积作用也就停止,代之以泥砂质沉积物,形成煤层顶板或煤层 的夹矸。 自然界中沼泽水面上升和泥炭层堆积速度间的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泥炭层堆积的 整个过程往往是不同补偿方式的反复交替,因而形成的煤层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和结构。影响沼泽水面 升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地壳的升降运动,季节性和周期性的气候变化,古地理环境的变迁和沼泽水 的补给状况,冰川的消融及泥炭层等沉积物本身的压缩作用等。其中地壳运动的性质常常具有普遍的 重要意义。 厚煤层的形成条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不少地区具有十米以上的厚煤层,还有百米 以上的巨厚煤层,如辽宁抚顺的煤层厚度达120 米,云南小龙潭的褐煤层厚200 多米,内蒙也有220 米以上的巨厚煤层等。这些厚煤层的出现,与该区聚煤期古构造条件具有密切关系。常见厚煤层形成 于地堑或断裂坳陷中,一般断裂坳陷常常伴有间歇性沉 降运动(脉状沉降运动),保持沉降周期较 长,往往在快速沉降之后,转为较长时间的缓慢沉降,因而表现出煤系旋回结构数目少,厚度大的特 点。当沉降速度和泥炭堆积之间保持长期均衡状态时,则导致厚煤层形成。如辽宁元宝山、阜新等地 的厚煤层可能就是由于基底的块断运动引起聚煤坳陷单向性沉降所产生的。此外,有人认为厚煤层的 形成还与盆地的古水文地质条件有关,在大气降水转化为稳定的地下水源补给的盆地中,由于地下水 源源不断地补给,沼泽水面伴随泥炭堆积而不断抬升,从而形成巨厚的单一结构煤层,如云南小龙潭 等煤盆地的褐煤层。 1 地史上曾有过广泛的泥炭化作用,但泥炭层能被埋藏保存下来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能保 存泥炭层并转化为煤层的地区必须具备泥炭层堆积的条件,又同时具备泥炭层 得以埋藏保存的条件。 只有当地壳下降速度大于泥炭堆积速度,泥炭层才会被上复沉积物 所掩埋而保存下来。 二、煤层的结构、顶底板 (一)煤层的结构 根据煤层中有无其它岩石夹层的存在,煤层可分为两类结构:不含夹石者称简单结构,反之,称 复杂结构(图4-1)。 煤层中的夹层亦称夹矸。常见的是粘土岩、炭质泥岩 或粉砂岩,有时煤层夹矸为石灰岩、硅质岩、油页岩、细 砂岩甚至砾岩,如广西、浙江等地晚二迭世煤系以及湘、鄂 、川、陕等地的早二迭世煤系的煤层中就有石灰岩透镜体。 有些中新生代煤田煤层中有油页岩的夹层,此外内蒙个别煤田 在煤层中曾见过厚一米多,长一百多米的砾岩透镜体。 图 4- 1 煤层的结构 煤层中夹层的多寡及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聚煤期的古 简单结构煤层复杂结构煤层构造和古地 理条件。华北石炭二迭纪煤田,聚煤期沉积环图4-1 煤层的结构境比较稳定,常见简单结构煤层。东 南沿海各省中生代煤系,常因沉积环境不稳定而多复 杂结构煤层。一般说来,厚煤层和巨厚煤层, 常为复杂结构。 煤层的夹层厚薄不一,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呈薄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一些煤层中薄而 稳定的夹层,是煤层对比的良好标志。我国西南地区晚二迭世煤系的煤层中,常含有粘土质泥岩和高 岭石粘土岩夹层,其中贫钛的高岭石粘土岩,成层极薄(一至数厘米者居多),分布广泛,层位稳定, 特征明显。例如滇东 “C ”煤层所夹的棕灰色炭质高岭石粘土岩,具椭球状高岭石斑点,厚仅 7 厘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