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伯特兰_罗素“论教育”部分译文欣赏.docVIP

伯特兰_罗素“论教育”部分译文欣赏.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伯特兰_罗素“论教育”部分译文欣赏   “伯特兰?罗素精选”——由罗伯特?E?埃格纳教授摘选   似乎看上去人类是从树栖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类人猿在热带森林过着快乐的生活,饿了就吃椰子,不饿就互相扔椰子。他们终日忙着在树上像做体操一样荡来荡去,这让他们拥有了令我们吃惊的灵敏度。可是这样天堂般的树栖生活过了几百万年之后,类人猿的数量大增,导致椰子供不应求。这种数量过剩的问题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解决:那些住在森林中央的类人猿学着把椰子精准地投向对手使其动弹不得继而毙命,这缓解了类人猿数量过剩的压力,而那些住在森林边上的则找到了另一种途径,他们放眼田野发现田野里结着各种与椰子一样鲜美的果实,渐渐地,他们从树上下来并且在陆地上待得时间越来越长…很快他们发现如果住在陆地上,很容易捡到石头,而用石头作为投掷武器要比椰子更有效。(N.H.C.W.:16)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信仰是基于理性的,你应该用理由支撑该信仰而不是用迫害别人的方式,而且如果你发现该理由与你背道而驰时则应该放弃这种信仰。但是如果你的信仰是基于忠诚的信念而发的,那你会认为你丝毫不需要论证,而且你会诉诸武力,用迫害或者用所谓的“教育”限制和扭曲青年人的心理。后一种方式尤其显得邪恶,因为它利用了还不成熟的人毫无戒备的心理。不幸的是,每一个文明国家的学校中都或多或少地在实施这一教育方式。(H.S.E.P.:2201)   对于受过教育的现代人而言,想要弄清事实就应该通过观察而不是参考古代权威的说法。但这完全是现代的观念,在17世纪之前鲜有所闻。亚里士多德坚持认为女人的牙齿比男人的少;虽然结过两次婚,他却从未检查妻子们的嘴以核实这一说法。他还认为如果受孕的时候刮北风,生下来的孩子会更加健康。有人推测亚里士多德的两任妻子在每晚临睡前都得跑出门看看风标。他说人如果被疯狗咬了是不会疯的,但是其他的动物却会;对马而言,被地鼠,特别是被怀孕的地鼠咬很危险;如果大象失眠的话,可以在它们的肩膀上抹盐,橄榄油和温水得以治愈;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尽管如此,因为古希腊的教师们除了猫和狗以外从未观察过任何其他动物,所以他们仍然盛赞亚里士多德观察之精准。(I.S.S.:7)   劝说是一回事,强迫又是另一回事: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许多人人赞成的劝说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强迫行为。以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为例。我们不会对他们说“有人认为地球是圆的,有人认为地球是个平面,只要你愿意,长大后你可以自己求证以寻求结论。”相反地,我们只会说“地球是圆的。”等我们的孩子长大到可以求证的时候,之前灌输给他们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封闭了他们的头脑,使他们对地球是平面一说已毫无印象。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自认为重要的是非准则上,比如“不要挖鼻孔”或者“别用刀吃豆子”。据我所知,用刀吃豆子也会别有趣味,但是孩提时的教育已对我产生了催眠般的作用,从而使我根本无法领略这种趣味。(P.A.N.S.A.:2689)   我们可以这样说,总体上看来,杜威博士像其他人一样,把信念分为两类,一类是好的,另一类是坏的。不过,他认为一个信念往往有时好有时坏。对过去发生的某一事件的确信可以被区分为“好的”与“坏的”并非依据该事件是否确实发生,而是根据这一确定性对将来的影响。该结论难以解释。假设有人问我:“今天早餐时你喝咖啡了吗?”如果我只是个普通人,我该试着回忆一下。但如果我是杜威博士的弟子,我就该说:“稍等;我得做两项实验才能回答你。”接着,我该先让自己相信喝过咖啡,然后观察其结果(如果有的话);接下来,我又该让自己相信没有喝过咖啡,然后再观察其结果(如果有的话),最后我得比较两种结果,看看哪一种结果更令人满意。如果有一方的结果占上风我就可以肯定那一方的结果即为答案。如果,双方结果相差无几,那我只能承认自己无法回答该问题。但是我们的麻烦还没结束。如果我说:“结果是如此这般的”,那我又该如何知道假设自己早餐喝过咖啡的结果会是怎样呢?这一点有得通过测试其结果方可知晓我是否确定我刚才所说的是“好”还是“坏”。即使这一难题得以解决,我又该如何判断哪一张结果更令人满意?关于我是否喝过咖啡的一项结论可能会令我满意,而另一项结论则可能会引发之后的战争。这两者可能都不错,但是在我决定哪一项更好之前,我无法判断我早餐到底是否喝过咖啡。(H.W.P.:825)   青年人很轻易就会接受其周围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情操,无论这些东西是什么。孩子在家时父母教育他诅咒别人是恶习,但他看到自己最钦佩的同学常常出言不逊的话,他会很快就将自己以前坚持的信条抛到脑后。(H.S.E.P.:76)   对灾难的恐惧恰恰使人的行为招致更多的灾难。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就好比在剧院里,有人大喊“着火了”所引起的恐慌导致人们拥挤踩踏致死的情形。在经济萧条时期,只有让闲

文档评论(0)

gmomo-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