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病机: 阳明腑实兼表证(表里同病) 主症 :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 饮食如故 治法:表里双解。 方剂:厚朴七物汤。 方义: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治里实。 桂枝汤去芍药—以解表; 加减:胃气上逆加半夏降逆止呕 表寒或里寒甚者加生姜 脾虚下利去大黄 主症: 按之心下满痛—胃脘部连及两胁 大便燥结,腹胀而痛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黄脉弦 病机: 阳明少阳合病,实热郁于胆胃(满痛在心下,病位在胃,肝胆)。 治法:和解攻里。 方剂:大柴胡汤。 方义: 柴胡、黄芩 半夏、生姜 和解少阳 大枣 大黄、枳实、芍药 攻逐阳明热结 主症: 胁下偏痛 发热 脉紧弦 兼恶寒肢冷,大便闭结 病机: 嗜食生冷,内停沉寒,阳气不运,积滞成实. 治法:温下寒积。 方剂:大黄附子汤。 方义: 大黄——泻下通便, 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止痛,并制大黄寒凉之性, 三药相合,温通大便而泻内结寒实,为后世温下剂的祖方,后世常用温下方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 大黄 附子 干姜 当归 人参 芒硝 甘草 《本事方》温脾汤:大黄 附子 干姜 桂心 厚朴 甘草 病机: 阳虚阴盛,兼感外寒,表里俱寒。 主症: 寒疝腹中痛 逆冷手足不仁 身疼痛 治法: 双解表里寒邪。 方剂: 乌头桂枝汤。 方义: 大乌头煎——起沉寒以缓急痛 桂枝汤——和营卫以解表寒。 复习题 1. 实热性腹满与虚寒性腹满主要区别? 2. 里实热证腹满四证如何区别应用? 3. 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证的证治? 4. 寒疝兼表的证治? 主症:痛剧,面广,包块,呕吐。 痛剧——疼痛剧烈——心胸中大寒痛,上下痛 不可触近。 面广——病位广泛——上至心胸,下至腹部, 内至脏腑,外至经络,均被寒邪充斥 ——上下痛,痛无定处 腹满时减,复如故 包块——头足样包块,腹中寒,上冲皮起, 出见有头足(寒凝气结,攻冲之势较甚)。 呕吐——呕不能食,寒格于中,上逆犯胃。 病机:脾胃阳衰,中焦寒盛。 分析 治法: 大建中气,温中散寒。 方剂: 大建中汤。 方义: 蜀椒、干姜—温中散寒 人参、饴糖—补气缓中 诸药相协,大建中气,温阳助运,则阴寒自散,诸症悉除。 药后: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傾,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1. 治疗急性肠梗阻:王××,女,14岁,1983年4月25日初诊。患者素体欠佳,又喜零食。三天前突感腹痛.其母以为蛔虫,自购宝塔糖5粒,服后病情加剧,遂来急诊。证见形体消瘦,腹痛如绞,剧烈时腹内肠鸣,偶见突起包块蠕动,呕吐额作,吐出蛔虫,饮食未进,大便数日未下,矢气全无,面青肢厥。烦躁不安,脉沉迟而细,苔白厚腻。经X线检查,可见5—6个阶梯样液平面,确诊为“急性机械性肠梗阻”,建议手术治疗。其父母因对手术有顾虑,故请中医治疗。患者体质娇嫩,服宝塔糖不足剂量,致蛔虫内扰,博结成团,阻于肠道,法当行气泄满,温中散寒,大建中气。俟中州脾阳一旺,气机通畅,则虫体自去。拟大建中汤加减。处方;西党参15g,川椒7g,干姜3g,摈榔15g,水煎温服。服后2小时,自觉肠中施施作响,泻下蛔虫60余条,即肢温厥回,腹痛顿减。以后2小时内,又陆续排出蠕虫20余条,乃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5天而愈。 病 例 2.瘕聚(鬼头):《古妙方验案精选》刘俊士医案: 傅某,女,42岁,1986年1月27日来诊。主诉:自觉少腹有气闷上冲二、三年,而且腹部常有一肿块,时效时现。平时怕冷,呃逆,上腹胀满,排气少,舌淡兰,脉滑缓。证属中焦虚寒,寒邪上冲,故出现“头足”“鬼头”,温中散寒,益气降逆,大建中汤加味: 党参30克,川椒12克,干姜9克,赤石脂30克,木香9克,槟榔9克,姜半夏9克,陈皮9克,3剂。 1986年2月4日二诊:气上冲,呃逆均渐减,排气较多,腹胀亦减,加仙茅、仙灵脾各9克,6剂。 1986年2月20日三诊:诸证愈,原方6剂巩固疗效。 按语:本例中医诊治前曾进行过B超检查,腹部未见异常,且腹部肿块时隐时现,亦说明非肿块,可能是肠管阵发性收缩所致,西医认为非器质性病变,而病人颇痛苦,服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