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宁静的桃花源激烈的思想冲撞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代表作品之一。写作此文时,陶渊明已归隐田园多年,经历了“猛志固常在”的青壮年时代,丰富的生活阅历使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虽然陶渊明也曾作诗“心远地自偏”以自嘲,但是中国古代优秀读书人固有的“大济于苍生”之志,使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面对刘裕废晋,陶渊明心怀不满,在这种背景下,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记》一文。此文语言质朴简洁、情节引人入胜、结构精致巧妙。蕴含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字里行间透射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与反抗。
从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人物思想这几个方面进行剖析,可以再现一个暮年英雄的悲壮情怀。
一、明确——让人忽视的开头
陶渊明是一位编织故事的高手。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文章开门见山,明确地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间是“晋太元中”,地点是“武陵郡”。故事的内容是一个有关捕鱼人的故事。对于这样的故事开头,一般人认为,其用仅仅是为了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实际上,其中蕴含了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却常常被读者所忽略,最为突出的有两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要选用“晋太元中”这个时间作为故事的时间?
首先,晋太元中正是陶渊明所生活的年代,而且是陶渊明青壮年时代,也正是陶渊明立志奋发向上、创功立业的时代,寄托了作者一生中最美好的人生理想。用自己生活的年代来编故事,增强文章的可信度、亲和力。
其次,太元这个年号,在整个东晋朝的纪年中用得最长,历时21年,用跨度最长的纪年来编故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时间上相对的模糊概念,更有利于故事的编织。
问题二:为什么要用“捕鱼人”为故事的亲历者?
在汉代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渔人的形象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体现了隐逸、自然、本真的性格。《吕氏春秋》里的姜望,《庄子》、《楚辞》里的渔父,《后汉书》里的严光,而这种隐逸、避世、自然、本直的性格到魏晋时期发展为玄学,而且用“渔人”作为故事的亲历者,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更好地吸引了读者。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陶渊明发展了、丰满了“捕鱼人”的形象,去掉了以往文学作品中渔人身上的些许神秘,塑造了一个智慧、勇敢、仁义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二、清晰——易于入源的线路
“缘溪行……豁然开朗”这段文字,极其详尽地描绘了探寻桃花源的历程。从路线上来看,桃花源极易探寻:沿着当时捕鱼的小溪,溯流而上,走了很远一段路,有一片桃花林,这片桃花林很有特点,首先是规模大——夹岸数百步。其次是树种单一——中无杂树。再次是树木茂盛,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落英缤纷(人教版八上语文教科书中对“落英”的注释是“落花”,很准确。而一说为“初开的花”,建议再版的时候去掉,因为从上文“芳草鲜美”结合自然常识完全可以推断出当时是桃花谢了的季节,且落红片片,随溪水漂荡更体现了桃花源里一派宁静的气氛,与豁然开朗后所见到的情景相呼应)。继续向前走,桃林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一座山。从山口向前走数十步便:“豁然开朗”——完全进入桃花源。
从以上描述中可以看出,在探寻进入桃花源路线的过程中,其间虽有曲折,却极具特色,易于探寻。也正是因进入桃花源的路线简洁明了,探寻桃花源的过程充满曲折艰险,才体现出捕鱼人的“勇”,使得这位捕鱼人与以前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大不相同,丰富了渔父的形象。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场景:“捕鱼人”看到了好像有光的黑乎乎的山口,便敢于舍弃自己安身立命的依靠——船。这就是“大勇”的体现。通过数十步狭长的山洞后,便豁然开朗。真正是“世之绮丽鬼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迹所罕至焉。”豁然开朗的结果就是对渔人“大勇”的最好回报。
三、和谐——令人神往的情景
“土地平旷……不足为外人道也”,所见之景,所悟之情,无不充满和谐。平整广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良田美池桑竹等等,充分体现了可以自给自足。桃花源内的鸡犬相闻与桃花源外的“虽鸡狗不得宁焉”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老人与孩子的怡然自乐,不能不令人想起“老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既是陈述,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因为里和外本来就是相对的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捕鱼人看桃花源内的人是“外人”,桃花源内的人见渔人也是外人,是不速之客,所以他们大惊,出于自然而然的排斥心理,要问所从来。对于渔人的回答,他们深信不疑,热情邀请到家中,“设酒杀鸡”,用对待故友贵宾的方式来接待渔人。村内其他人也都来致以亲切的问候,并准备酒食,接待渔人,足见和谐氛围之浓郁。
从桃花源中人的自我介绍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强大的汉朝一无所知,更不要说魏晋了,这使骨子里有些许避世、崇尚自然本性的渔人感慨万千,还是桃花源中的人远离世俗纷争,和谐、无欲、顺应自然,尊重人的本性,而所有这些,不就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吗?与桃
文档评论(0)